正文 第二卷 拂晓之晨_第578章 军议二 (第2/3页)
题。同内阁的几位阁臣相比,总参谋部的成员们却把这次后金的入侵当成了,一次能够证明总参谋部和编练新军能力的绝佳机会。
虽然内阁通过了筹备各地都督府,编练新式陆军的计划。但是除了西南、京畿、宣大、河南、甘肃五地成立了都督府之外,其他地区的卫所将领和地方督抚对于建立地方都督府兴趣都不大。
西南、宣大、河南、甘肃这五个地方之所以能够先建立起都督府,完全是因为去年战争和陕西大旱,使得这些地方的军队不得不听命于总参谋部进行整编。而京畿地区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这一地区本身就处在朝廷的直接控制下。
卫所将领和地方督抚之所以不愿意响应总参谋部建立地方都督府,都在于他们不愿意把自己手中的权力给交出去。
成立地方都督府之后,原本是一个个独立王国的地方卫所就等于被打破了,卫所将领对于军户予取予求的独裁权力,也将被都督府收回,这当然不是那些卫所将领所能接受的。
而地方督抚同样对建立地方都督府不感兴趣,他们原本已经控制住了地方上的卫所,就算没有这个地方都督府,也一样能够随意指挥地方上的卫所军。反倒是等这个地方都督府成立之后,督抚对于地方军队的控制权力就化为了乌有。
因此,只要不是面临战争危机和卫所财政问题,谁也不愿意让朝廷派员削减自己手里的权力。不过,不管是卫所将领、兵备道、兵马副使,还是地方督抚,也不敢公然反对内阁通过的改革方案。
他们不过是采取了消极抵抗,和不停的向朝廷发出题本,声称擅自更改祖制恐怕会影响各地卫所军队对朝廷的忠诚心,从而引发地方变乱。要求朝廷建立地方都督府的举措不要过于激进,而是以3-5年,或是以8-9年为期,妥当而慎重的逐步成立地方都督府这个机构。
总参谋部起初是以孙承宗的门生故吏为核心建立起来的新机构,它刚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是为了整合五军都督府对各地卫所军队的统一管理权力,并架空了京城勋贵和将门充斥的五军都督府。
由于受到损失的是勋贵和武官集团的权益,因此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是非常支持总参谋部的工作的。在不少官员眼中,孙承宗起码是文官集团的一份子,总参谋部的成立等于在朝中驱逐了勋贵武将集团最后的存在,让文官们完全掌控了朝廷大政,这是一件好事。
就在他们还在积极的支持总参谋部对于五军都督府的夺权行动时,因为兵部发生的几件贪污案,总参谋部立刻转身对付起了兵部,从兵部手中夺取了不少权力,并以军令和军政分离的借口,把边军的后勤供应先抢到了手里。
边军的后勤供应,一向掌握在兵部派出的兵备道手里。兵备道出现于洪熙年间,在正德、嘉靖年间开始在地方大肆设置,并以为常设机构。各地兵备道根据职责不同,也有兵备、兵巡、巡海三种称呼,以各省按察司官员出任这一职务,不过兵备道的设置和裁革皆由兵部负责,因此兵备道算是兵部在地方的分支机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