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正文 第二卷 拂晓之晨_第588章 疑惑  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正文 第二卷 拂晓之晨_第588章 疑惑 (第2/3页)



    不过这个时候,黄台吉已经把他在洪山口说的那番话写成了文字,然后让人四处传播,甚至于还让一名投降后金的明国小吏,亲自带着一份兴师问罪的书信送到了蓟州城,企图借此打消明人对于后金入侵的抵抗意愿。

    在崇祯看来,黄台吉这种掩耳盗铃,倒打一耙的言论,不过是为了出师有名罢了。只要是有些见识的人,岂能看不出后金的狼子野心,这其实就是老奴以七大恨起兵的翻版而已。

    但是社会调查局从民间搜集来的消息,却让他惊讶的发觉,大明的百姓还真有吃黄台吉这一套的。自大明开国以来,天子修德,怀柔远夷,厚往薄来的固边安邦之策已经深入人心了。当然这也不是大明独有的国策,隋唐时代这个论调已经开始盛行了。

    究其根本,还是边疆太穷,财富都出自于中国。位于穷乡僻壤的少数民族穷的只剩下一条命了,他们想要入侵中国,无非就是眼热于中国的财富。打赢了可以进入中原抢掠一笔,打输了也不过是向中国皇帝臣服,说不定每年还能得些赏赐。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那些少数民族所在的穷乡僻壤实在是没什么好打的,就算是打赢了这些少数民族,这些苦寒之地也没什么出产,每年收缴的税收大概还不够驻军的军费。如果是好地方,那早就被纳入到中国之内,也没有少数民族什么事了。

    而要是打输了,除了中国生民涂炭之外,说不定还要来一场改朝换代的大变革。因此对于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安抚,拿出一些钱财来赏赐给他们,让这些少数民族乖乖的替中国守卫四方边境,才是最为划算的一件事。

    顺义王俺答汗统一漠南蒙古,手中握有的兵力远过于努尔哈赤,大明的官员也不过就花费了一年3、40万两的市赏,就安抚住了这位蒙古大汗,给大明西北带来了五六十年的和平。但是同努尔哈赤打了近十年的战,不仅丢失了辽东的大片土地和人口,大明辽东边镇几乎全军覆没,每年花费的额外军费,就高达近千万两了。

    如果不是努尔哈赤在辽东占据了大片土地,又屠戮了大批辽东军民,使得大明朝廷无法低头,同后金议和的声音早就充斥朝堂了。不过即便是如此,在崇祯登基之前,南方的百姓已经对辽东发生的战争感到厌烦了,抵制和偷逃辽饷的举动,在南方可谓比比皆是。

    这也是崇祯登基之后提出同后金议和,虽然在士林中非议不小,但抵制的人却真的不多。因为大家都希望辽东和平下来之后,能够把各地的辽饷给停下来。在这种切实的经济利益面前,大明的颜面就谁也顾不上了。

    更何况,现在有崇祯这个愿意主动抗下丧师失土罪名的冤大头,文官们还能在皇帝面前刷一刷声望,他们是想要守卫大明疆土不失半分的,但是奈何新皇一意孤行,他们身为臣子也只能在尽力劝谏之后,黯然服从了。

    但是这种安稳的日子没过两日,后金居然又打过来了。这个时候,这些文官们就顾不得坚持自己的气节了,他们倒是觉得这事是皇帝做的不妥。既然已经同后金签订和约,怎么可以再去骚乱别人的子民,让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