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23章 新思潮  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23章 新思潮 (第2/3页)

作为一名不够坚定的改革者,他此前是在崇祯和想要清算他的东林党人的逼迫下,才举起了改革的旗帜。那么到了现在改革风潮已经蔚然成型的时候,他也同样顾虑颇多的不敢放下手中的这面旗帜。

    一旦被改革者视为叛徒,而又不能获得保守派官员的谅解,他就会成为一个首鼠两端,人人声讨的政治失败者了。

    现在崇祯送到他面前的集权和分权之策,终于让黄立极看到了如何将自己身上的政治责任分散出去,和如何获得对于地方官员的进一步控制,从而为他将来平稳交接内阁权力做好了铺垫。

    一个囊括了大明高级官员的国务委员会,不仅仅会加强朝廷政令的权威,而且也让黄立极看到了逃脱被皇帝继续牵制的可能。

    如果这个国务委员会成立后,大部分成员还是支持内阁,对大明进一步进行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变革,那么反对改革的声音无疑会减少很多,对于黄立极执掌的内阁来说就是一件好事。

    而如果大多数委员反对进一步改革的政策,对黄立极来说也不是一个坏消息,起码他不必单独同崇祯对抗,还要不要继续深化改革了。

    所以黄立极迫不期待的向崇祯表示了称赞,他这是真心觉得,今天皇帝提出的这个主张很好。称赞完之后,黄立极看了崇祯面前的书桌后说道:“陛下主张的集权和分权的设想,臣回去后便同阁内的同僚们商议。让他们连同重新划分的督抚防区方案一起交给陛下。

    不过臣还是想要问一问,陛下出征前写下的诏书是不是可以销毁了?总参谋部和孙恺阳在本次作战中固然是劳苦功高,但是臣还是希望陛下能够赏罚有度,不可太过,否则恐怕会激化宫外某些人的情绪。”

    朱由检想了想说道:“黄先生说的是,此次论功行赏,朕会小心从事,不会给他们太多口舌的。先生若无他事,便自去吧…”

    抱着崇祯给予的一份文件,黄立极欣喜的离开了乾清宫,返回内阁去召集同僚讨论如何集权去了。

    于是乎,那些不停向内阁上书的官员们发觉,原本焦头烂额的内阁阁臣们,居然莫名的安定了下来,他们雪片一般的上书并没有获得一个正面的响应。

    就在京城官员们还在观望,皇帝对于立下大功的孙承宗会如何处置的时候,京城几所院校的学生们正展开了一场,关于什么才是孝道和女子出门工作是不是符合纲常的讨论。

    这两个问题,前一个是起于几名学生和士子之间的争吵,争吵的缘由是:皇帝在出京亲征时,断发以祭奠牺牲的烈士,是不是有违孝道。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是《孝经·开宗明义章》中的一句,虽然没人敢于质疑皇帝当时的行动有没有这个必要,但是一部分对于这场战争胜利归功于武人不满的士人,以探究学问的名义,隐晦的批评皇帝的行为并没有遵守经义。

    燕京大学的几名学生刚好听到了这些士子对皇帝的非议,国子监改为燕京大学之后,凡是就读于燕京大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