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73章 殿试的变化  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73章 殿试的变化 (第2/3页)

其手,制造科场舞弊的行为。

    怎么,现在朕响应了这些士人的请求,对科举的规则稍稍作出了一些改变,听到民间有人反对,就有人沉不住气,觉得还天下太平一些好,就想要恢复老规矩了?

    要朕说,你们现在的担忧是不是太过提前了一些?外面反对变革科举的人士还只是口上嚷嚷几句,你们就已经吓得要往回撤了。这样下去,朝廷今后还能办成什么事?是不是,今后只要民间流传几句风言风语,朝廷就要原地踏步不再前进了?”

    对于皇帝的质问,周延儒和孙元化两人互相对视一眼,都有些说不出话来了。这两人本就不具备什么应变的才能,他们反对皇帝对殿试内容进行调整,也的确是因为担心外界的反应过大,当皇帝点明了他们的担忧之后,他们反倒是无话可说了。

    周延儒沉默了片刻之后,随即对着皇帝妥协的说道:“其实陛下可以稍稍变通一些,只要将倡优上殿表演这一项取消掉,臣以为外界的反应应当也不会这么大。

    而且臣以为,殿试的试题完全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而不必经由倡优表演出来。陛下何必为了坚持这一点,而去激怒那些外界的士子呢?”

    朱由检看了看在一旁连连点头的孙元化,不由沉默下来思考了一会,才继续开口说道:“你们都知道,科举乃是为国选拔人才的抡才大典,但是选拔什么样的人才,才会合乎于国家的需要呢?或者说今日之大明,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周延儒想了许久,才勉强的回道:“自然应当选拔品行高洁,才学渊博的正人君子,才能符合国家设立抡才大典的需要。”

    朱由检却摇着头说道:“品行高洁,才学渊博的正人君子,难道就能解决我大明目前遇到的各项问题了?这样的正人君子,我朝出现的难道还不够多吗?

    昔日众正盈朝之时,难道不是老奴在东北折腾的最厉害的时候?那些正人君子不仅没有平息老奴在东北掀起的叛乱,反倒是在西南又挑起了奢安之叛。

    这些正人君子于治国一途没有起到什么好作用,倒是在朝堂上党同伐异,掀起了从皇祖父以来的最大党争,使得我大明朝堂上的官员,做什么事都只讲立场,不讲对错,这难道就是正人君子的治国之道?

    就说今日的朝堂之上,蕺山先生大底可以称得上一声君子了。但是,如果让这位君子去执掌朝政,你们觉得朝野上下能够忍受几日?”

    周延儒和孙元化顿时不出声了,刘宗周的学问和人品都不错,但是奈何此人讲的是慎独,他对于做学问,培养自己的品格,都做的还不错。但是想要让他去做几件实务,恐怕比登天还难。

    身为朝廷的执政大臣,自身的人品好不好还在其次,重要的是能够处理好实际事务,并约束其他官员的行为不要太低劣。光靠讲慎独的思想,只顾惜自己的羽毛不要被别人玷污,那么不是被下属架在半空当泥塑菩萨;便是出现朝野大乱,人人争权夺利的局面。

    看着两人继续保持沉默,朱由检不由继续说道:“朕一直都是这么认为的,想要变革大明的现状,让我国重新回到国初时奋发向上的国势中去,那么就需要获得本国大多数人的支持。也只有依靠大多数国民的力量,我们才能扭转局势,让国家重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