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80章 南京乡试案 (第2/3页)
和的处理掉,避免南北士人的对立继续加深,但是听着皇帝的语气,显然不会同意内阁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想法。
他稍稍思考了一会,才对着崇祯回道:“陛下,现在因为会试和配给制等事务,地方上的士绅和一些南方官员怨气都不小。本科南京乡试是不是存在舞弊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数千参加南京乡试士子的怨气如果找不到出气的对象,就会将怨恨转移到朝廷身上。
这些士子都是南方士林的精华,在他们身后关联着南方各地上万家士绅家族,他们对于朝廷的失望,将会让朝廷在南方推行的各项政策受到程度不一的阻力。
所以,臣以为即便是为了安抚这些南方士绅,我们都应当对于这些南方士子稍做让步较为恰当。同意科举考试方式恢复旧制度,然后派人前去南京稍稍处置上几个人,将这件案子就此结束,是不是较为合适?”
朱由检注视着手中淡黄色的茶汤,干脆的一口饮下之后,方才抬头对着黄立极说道:“先生说的话的确很有道理,但是朕却不是很认同先生对于此事的处置方式。
朕也知道,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前进两步,退后一步;又或是前进一步,退后半步,这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变革过程。只要改革的步伐能够一直前进,朕终究还是能够忍耐下去的。
但是以现在这个状况,如果我们同意一切都恢复原样的话,就等于是完全废弃了对于科举制度方面的改革。下一次再想要对这一制度进行变革,恐怕就会遇到更大的阻力。甚至还会有人拿这件事来证明改革的坏处,从而掀起对朝廷现在推行的所有改革政策进行反思。
先生想要息事宁人,但是其他人却未必是如此之想啊。”
黄立极脸色微变的说道:“陛下是不是过于多虑了,今日朝堂之上支持改革的官员已经渐渐成为主流,反对改革的官员大约还不到三成,且大多都不在六部的主要岗位上。反对改革的主力,主要还在于内陆和南方的地方官员、士绅之流。朝廷在科举制度上稍作让步,应当不至于被他们推翻整个改革的大好局面吧?”
朱由检却不以为然的说道:“大好局面?先生似乎太过乐观了些。科举制度,往好里说,便是选贤与能,以辅助君王治理天下。
但是如果我们看的阴暗一些,便可发现。掌握了科举考试的人,其实并不在乎选中的是贤;还是能。他们在乎的,是他们选中的考生,究竟能不能为他们带来利益而已。否则我大明的官员,为何如此重视座师门徒的关联?
在现在的科举制度中,座师提携自己选中的门徒,而门徒则积极为座师呼喊奔走,双方各取所需,结成了利益团体。朝堂上这一个个小团体,为了自家的团体争权夺利,最后便酿成了党争。
不管是先生还是朕,对于这些利益团体的存在,除了稍加抑制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可彻底取缔吗?朕以为,想要消灭朝堂上的党争,就必须对科举制度作出变革,切断主考官和中举考生之间的利益连接。
只有当主考官无法左右考生的中举,现在的座师门生制度才会失去存在的基础。而大学制度才能真正推行到各省,取代各省书院、名士对士子的影响力。
也只有实施新学的大学学校的兴起,朝廷才能源源不断的培养出,符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