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96章 制衡之道 (第2/3页)
怕难以实现啊。”
袁可立却毫无迟疑的说道:“若是以前,陛下一言九鼎,律法也能旋立旋废,这事自然是难以实现。但是陛下如今将天意定为民意,将太祖起兵建国视为拯救苍生,将自己视为天下万民之保护者,那么律法为什么就不能成为保护万民的厚盾呢?
如果陛下心口如一,我们自然能够用律法阻止陛下的轻率行事。如果陛下心口不一,那么起码我们还可以回到旧秩序中去,不会让陛下忘乎所以的搞砸了眼下的局面。”
黄立极低头思索了一阵,方才回道:“你说的事情太过重要,我一时之间也难以给你回复。眼下还是给文华殿内的官员传达陛下的旨意重要,我们也可以借这事看一看,陛下刚刚所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话究竟是不是真心话。
大明的局势刚刚有所好转,若是因为君臣之间的一点不信任,而导致双方互相提防对方,恐怕对大明也不是什么好事。我们现在只能寄希望于,在新的朝堂秩序建立起来之前,陛下能够用道德来约束住自己的行为,保持住君臣之间的和睦状态…”
福王、蜀王和丰城侯走进主敬殿后,孙承宗便起身向崇祯告别离去了。吩咐边上伺候的太监给三人看座后,朱由检便打量了下三人的表情。
福王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蜀王脸上还带有几分不满的神情,丰城侯倒是一副恭恭敬敬的态度。朱由检打量完三人后,便微笑的向三人说道:“两位王叔和丰城侯,你们刚刚在前殿似乎都没有怎么发言,现在只有自家人在,你们不妨对朕畅所欲言,谈谈你们对于处置犯罪宗室和三藩外迁的看法。”
福王和蜀王没有摸清崇祯将他们叫来的用意,因此都沉默着没有说话,而是将目光注视到了一边的丰城侯身上。李承祚赶紧向着崇祯表达了自己的忠心,表示他完全拥护皇帝的主张,并没有什么其他意见。
蜀王鄙夷的看了一眼李承祚,对于这个依附魏忠贤,向天启帝上书,请设海外督理内臣,又请予忠贤九锡的勋贵,他是一点都看不上的。在他看来,李承祚身为勋贵去依附一个阉人已经太丢份了,然后居然还恬不知耻的为忠贤请授九锡,这是完全不要脸了。
依照他的脾气,像这样的混账东西不贬到九边去戍边,也应当赶回家去吃老米饭,而不是放在眼前恶心自己。他也不知自己的皇帝侄子怎么想的,居然将这样的小人留在了身边,却把文震孟这样的名士赶回了老家去,简直是倒行逆施么。
不过这种想法,他也只能在心里想一想,不敢宣之于口了。毕竟离开了成都那一亩三分地后,在京城他只是一个没有根基的闲散宗室而已。原本他被崇祯召来参与今日的会议,还是让他有些兴奋不已的。
虽然他朱至澍此前三十年只是做了一位富贵闲人,也没有什么太高的权力**,但是不代表他没有在人前表现的**。在他被诬陷同奢安逆贼勾结的时候,还有四川的官员为他抱不平,就证明他在成都的士绅官员面前还是表现不错的。
先是刚刚被一群文官所无视,现在又被李承祚的表现恶心到的蜀王,顿时忘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