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108章 追悼会  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108章 追悼会 (第3/3页)

,而精神有些恍惚的徐光启,不想为了这件事让几位同僚继续吵下去,不由开口说道。

    “我看继续争论下去也没什么意义,这事情已经发生了,现在最重要的不是追究洪亨九有没有责任,而是要如何对陕西地方上的流民进行安抚的问题。免得他们物伤其类,再闹出事端来。依我说,倒不如将两方的意见一并写下,然后和这些奏章一起交给陛下,听候圣断也就是了。”

    会议室内安静了片刻,郭允厚便第一个举手说道:“我赞成徐尚书的意见。”有了他的带头作用,其他人也陆续举起了自己的左手。

    黄立极看了一圈,看到所有人都举起了手,方才也举手说道:“那就这么办,姚士恒你把内阁的两个主张都抄写下来,我带去求见陛下。陛下今日似乎一早就出宫了?”

    黄立极说着便转向了徐光启问道,徐光启露出了几分悲痛的神情回道:“是,今日是李院士的头七日,陛下说在皇家科学院内召开一次追悼会,以纪念上个月去世的三位院士。这里的事情既然完了,我便和你一起去科学院见陛下,顺便参与纪念三位友人的追悼会去…”

    在科学院东北角的一处小教堂前的草坪上,朱由检正念着纪念李之藻、金尼阁、邓玉函三人的悼文。五月的中下旬,科学院和耶稣会连续失去了三位重要的人物。耶稣会的传教士们固然是伤心不已,而崇祯的心里也一样不好受。

    李之藻父子是帮助徐光启打理科学院的主要助手,随着李之藻的去世,连他的儿子也不得不辞官回乡守孝去了,科学院的工作显然是要混乱上一阵了。

    而金尼阁作为耶稣会在中国传教士的领导人物,自上京城以来,对于崇祯安排的各项翻译事务,和筹建科学院的工作,都付出了极大的心思,并没有纠缠于传教业务不放,为崇祯提供了不少帮助。

    至于邓玉函,在崇祯心里的地位就更重要了。事实上,失去了这位传教士,才是最让崇祯感到痛心的。因为只有这位传教士在医学、自然科学和唯物思想上,能够和他进行毫无顾忌的交流,丝毫没有畏惧于天主教的教义。

    “…文明和文明的碰撞,思想和思想的交流,就是海纳百川,山聚微尘的一个过程。中华文明之所以数千年而屹立不倒,便是因为我们从未故步自封,汉入西域,唐临北海,宋越重洋,取周边各国之文化融入到我中华文明之内。

    现在有金尼阁先生、邓玉函先生等,诸位先生不远万里而来,冲过了大洋上的重重危险,抵达了世界的这一头。他们为我们带来了这个世界另一头的知识、文化和思想,开启了我们的眼界。也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非独有我中华文明之存在,在万里之外尚有另一种文明之存在。

    我们应当记住两位先生对于我国所作出的这种贡献,我们同样也应当牢记,我们在这个世界并非独一无二。我们需要时时睁开眼睛望向远方,去踏足我们从未去过的地方,去了解我们从未见过的风土人情,去欣赏有别于我们的文明。

    唯有如此,中华文明才能从伟大走向更伟大,我们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最顶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