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240章 三月三  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240章 三月三 (第2/3页)

就被英国公府派出的人员警告,不要闹事,迫使这些勋戚放弃了前去皇宫喊冤的念头。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众人才知道,这件逆案正是英国公在主持审理。

    自从崇祯登基以来,京城的勋戚正日益分化成了两个团体。接受了皇帝的劝告,把土地变现投入到了新兴的实业和海外贸易当中去的勋贵。或是见证了棉花贸易的繁荣,强令自家庄户改种棉花,以获取更大的收益的勋贵。还有一类是抱着传统不放,拒绝作出任何改变,只是一心想要保住自家安适生活的勋贵。

    前两类的勋贵和最后一类的勋贵,收入水平开始不断的拉开了距离。而后两类勋贵对于土地的看重,则远远超过了第一类勋贵。这使得勋贵们对于朝廷的政策看法日趋分裂。

    第一类勋贵完全支持朝廷的新政,包括土地改革和粮棉统购的政策。第三类勋贵则是反对任何改变传统的新政,特别是土地改革的政策。而第二类勋贵则摇摆不定,他们支持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新政,但又厌恶限制自家兼并土地的政策和粮棉统购政策。朱由检交给英国公的名单,正是以第二、三类勋贵家族为主。

    不过,不管这些勋贵们对于新政的看法有多么不同,他们现在看上去依然还是一个整体,依旧以英国公府马首是瞻。不过这一次英国公府的作为,却陡然在这些勋贵中间划出了一道裂痕,将原本就不怎么对付的两个小团体彻底划分开了。

    锦衣卫大肆抓捕勋戚的事,很快就在京城发酵了起来。一些官员对于锦衣卫的再次活跃极为警惕,哪怕这些锦衣卫这次抓的不是文臣而是勋贵家,他们开始纷纷上书皇帝,请求公开这些勋贵涉及的案件内容,并反对锦衣卫单独审讯这么大的案子。

    不过内阁诸臣首先站出来驳斥了这些官员的上书,并下令禁止六部官员讨论英国公办理的案子,违令者将直接贬斥海外。相比起以往的戍边,今日的流放海外更让人心生畏惧。毕竟九边尚在中华之内,海外此时都算是蛮夷之乡了。

    从新政推行以来,朝廷官员已经经历了数次清洗,此时京城的官员已经比较识实务了,像崇祯元年那样敢跳出来和朝廷唱反调的已经不多了。更别提,关于这次逆案似乎内情极大,参与办案的人员都保持着沉默,没人透露半点内情。

    无法得知案件内情,案件的涉及对象又基本都是勋戚家,原本还想出声的官员们,终于还是在内阁的压力下选择了放弃。因为此案而热闹起来的京城,渐渐又平静了下去,面对着这样安静的局势,英国公即有些放松又有些失落。

    心情放松是因为,失去了外部的舆论压力,这些勋戚们很快就会一一屈服了,这件事会办的很顺利。让他感到失落,是因为搞事的幕后之人选择了退缩,这样的话他是无法接着审案的机会,将这幕后黑手逼迫出来了。

    三月初三,上巳节,为黄帝之生日。按照习俗,京城的百姓这一日都会出城前往水边郊游。古时原本是让人去水边去祭祀,并用香熏的草药沐浴,以驱逐不祥之气。但是到了明代,这一日就变成了家人出城游玩的节日了。当然也有一些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