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340章 丰镇城  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340章 丰镇城 (第2/3页)

血管,将周边的血肉牢牢的粘结在了一起。

    第三样就是某个山西移民发明出来的铁丝网,几根木桩加上几道弄上了倒刺的铁丝,就能把一片土地圈占起来,作为牲畜的固定牧场。这样既减少了牧民和汉人移民之间的矛盾,也能将牧民的羊群保护起来。

    和蒙古牧民只知道四处寻找水草放牧不同,汉人的定居观念使得他们更希望能够把牲畜固定养育起来。除了种植传统的紫花苜蓿外,朝廷从西域引进的黑麦草,农会还在组织挑选本地分布最广的羊草和冰草品种,试图将这些野草也变成可以种植的牧草。

    这些被固定下来的蒙古牧民和夹杂在其中的汉人垦殖点,很快就成为了丰镇居民和驻军的食物及其他生活物资的提供者,而这片草原的管理者也从各蒙古部族的贵族手中,转移到了驻扎在丰镇的各个衙门。

    当然收益最大的还是那些商人,他们不仅极大的降低了行商成本,还压低了不少货物的生产成本,为自己获取了更多的收益。

    此前被皇帝强行打压,才不得不拿出钱来投资建设山西境内铁路的晋商们,很快就从铁路建成后获得了超额的回报。这些晋商们立刻意识到,投资铁路不仅仅在于获得铁路运输的收益,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他们借助铁路去更有效的赚取铁路经过地区的财富。

    即便是右翼蒙古部族在崇祯的支持下,建立了大型的联合畜牧公司,也没能难倒这些精明的晋商,他们反倒借助了这些蒙古亲贵们把持的畜牧公司,对于普通牧民和没有加入畜牧公司的草原部族进行了更为有效的剥削。

    右翼诸部的台吉、那颜们骤然之间就富裕了起来,他们协助着这些山西商人,毫不客气的搜刮着部众和远方的兄弟。获取了大量财富之后,这些台吉、那颜们不是把府邸修建在了丰镇、大同,就是干脆在京城买了宅邸定居了下来。

    朝廷从商人身上征发的税金,不断的用于右翼诸部所在草原上的基础设施,为这些牧民们提供了定居点、水渠、教育和信仰。在金钱分化下的蒙古右翼诸部,开始日趋分流,上层阶层失去了和下层部众同甘共苦的生活,而下层部众开始疏远这些只知道索取的台吉老爷们,亲近那些为他们提供公共福利的朝廷官员和教师,开始认同蒙古、汉地皆为中国的观念。

    袁崇焕是亲自见证,这两年里蒙古右翼部族的亲贵是怎么和自己的部众一步步对立起来的。如果说之前是朝廷需要拉拢这些蒙古亲贵,才能控制住这些蒙古部族的话,现在的情况倒是反过来了,没有朝廷的支持,许多人都要被自己的部众所抛弃了。

    当然造成蒙古右翼部族变成如今的状况,原因也非只一条。多年来同关内百姓的贸易往来,其实已经让右翼蒙古部族的上层基本汉化了。他们已经难以回到过去那种游牧千里,吃着白水羊肉和羊奶的艰苦生活了。

    察哈尔部西迁,林丹汗对右翼部族的攻击,也使得不少右翼部族首领们对蒙古国失去了期望,他们不愿意臣服林丹汗这种欺软怕硬的大汗,却又难以违背臣服于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