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351章 分裂  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351章 分裂 (第2/3页)

故了。不过叶茂才资助过东林书院的重修,好友高攀龙又是不折不扣的东林党人,所以才将他纳入了东林党人之列。

    叶茂才可是声称:“天下事非一家私议。”和东林党人要求肃清朝中奸邪,叫嚷着:“若非同道,即为仇敌。”的门户之见。显然不是一回事。

    马世奇于今年春上中举,被点为庶吉士。虽说官制改革之后,今日的庶吉士不再如从前那么金贵,但也还是一个极为清贵的身份。

    只是马世奇此前在同乡华允诚的劝说下,和43名官员联名上书朝廷,就此次运河罢工事件进言,认为应当安抚罢工工人,顺应民心罢去海运漕粮。

    堵胤锡在听了夏允彝的一番话语之后,觉得实在是大有道理,但又有些不太确定,自然就跑去老师这里询问一二,顺便也将青年学会的反应透露给老师,也好让老师有个参考对象。

    马世奇听完了堵胤锡的告知之后,倒也没说什么,只是让这位门生照着夏允彝的话语去做。

    在堵胤锡离去之后,回到书房的他也陷入了沉思之中。作为叶茂才的门生,加上东林书院所在地无锡的出身,马世奇被贴上东林党人的标签,显然是无法避免的。

    不过就马世奇自己的政治倾向来说,虽然他不认同黄立极等人推行的大部分改革政策,因为这些政策大多损害了士绅的利益。

    但也不代表他赞成东林党人的政治见解,同他的老师一样,马世奇在政治上也是一个温和的保守派。他反对过于激进的改革政策,认为士绅商户的财富来源于自家的合法所得,就不应当被朝廷的一纸文书给夺去。

    至于天下的动荡不安,这是天灾**造成的恶果。朝廷应当找到办法来减缓底层平民的不满,减轻受灾地区的赋税,而不是想着吃士绅的大户。

    比如皇帝提出的同后金议和,放弃辽东之地;发展海外贸易;收缴宗室的田地等政策,这些他倒是举双手赞成的。

    总之丢掉那些守不住的土地,安抚好国内活不下去的平民,不要让士绅的利益受到损失,大家关起门来好好过日子,就是马世奇对于朝廷的期望。

    类似于马世奇心思的士大夫们并不是少数,不过在大明如火如荼的改革大潮中,他们同样也不敢出头同朝廷对抗,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那些不畏惧朝廷的极端保守派身上。

    比如马世奇的好友华允诚就是这样的人物,这位高攀龙的门生,天启二年的进士。因为老师之死,对黄立极敌视的很,自然更不待见黄立极主持的改革。

    崇祯元年被召回朝廷担任营缮主事,因为治水有功晋升为了工部的员外郎。在某些人的怂恿下,华允诚带头联络同僚,发起了罢免海运的上书。

    当崔文升的详细奏报传来之后,听说这些码头工人不是前往衙门哀求,而是围住衙门对官吏进行胁迫,而且提出的诉求也不是指向海运。华允诚自然是勃然大怒,他不愿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