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361章 张存仁叛逃事件 (第2/3页)
场也好不了。
最后一派则是学院派,锦衣卫和巡警局共同创办的警察学校,其招收培养的学员大多来自郁郁不得志的底层人。这些人科举无望,但又不屑经商务农,报考军校们又被刷了下来,最终倒是被警察学校所录取了。
学院派既反对锦衣卫内的世袭官员,嫌他们挡了学院派的进之路;又瞧不起田尔耕、许显纯这些阉党余孽,嫌弃他们败坏了锦衣卫的名声。在学院派看来,应当将这些人都赶出锦衣卫,或是将之边缘化,由自己来护卫皇帝和大明,才是锦衣卫的未来。
只不过学院派出身的锦衣卫现在都只是总旗、百户的低阶官职,还不能拥有这么大的能量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已。不过当他们抓住机会的时候,却三心二意的骆养性、田尔耕等人要坚决的多。
锦州的肃反工作虽然出色,但却并没有打破辽西将门的小团体。总参谋部虽然住了手,但崇祯却并不满意,辽西将门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央权威,已经触及到了他的底线。既然现在后金暂时不会进攻锦州,而祖大寿等辽西将领又被拆的七零八落的,他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进一步打压、瓦解辽西军事集团的山头主义。
于是出身警察大学的副千户赵一玮等人,在皇帝的授意下替换了锦州、宁远、山海关三地的锦衣卫负责人。这三地锦衣卫衙门对外的名称是政治保卫处,主要是负责当地军民的肃奸工作。
赵一玮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走访了锦州驻军的各个单位,然后再次提起红衣大炮的失踪案件,并从军队下层士官开始单独问话,并要求他们揭发军队内部的敌人。愿意和锦衣卫合作的,他视为积极分子,什么也不愿意说的是顽固分子。
所谓的山头主义,无非是一个小团体联合一个小团体,最后拼凑成一个大团体。谁能维护这个团体的利益,谁是团体成员效忠的对象。所以当辽西将门的头领祖大寿被调去京城之后,辽西将门这个团体其实并没有消失,他们还是继续存在的。
当赵一玮要求他们开始互相揭发之后,辽西将门这个大团体终于开始崩塌了。当一个被迫背叛了自己的小团体之后,他很快会变得任何人都希望这个团体尽快倒塌,以防止自己被团体报复。
在连续的拆分部队和肃反之后,辽西将门对于手下士兵的控制力已经是极为低微了。因此赵一玮很容易找到了第一个背叛者,崇祯四年的冬季对于辽西诸军来说是一个格外寒冷的冬天。
辽西走廊包括山海关,有百姓100余万,地方驻守部队5万余人,野战军3.5万人。在赵一玮等人的努力下,抓出了私通后金的百姓奸细5万余人,军奸细近万人,军几乎达到了每9人有一人是后金奸细的地步。
然而,这一次却没有那个武臣敢跑到赵一玮面前去抗议,连满桂都躲的锦州远远的,不乐意去招惹这个丧门星。因为现在大家都人人自危,不敢相信自己的部下没有赵一玮的情报员。
总参谋部肃反时,倒是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