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452章 东北局势的分析  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452章 东北局势的分析 (第3/3页)

开了武英殿。返回了自己值房内的孙承宗,正准备继续整理关于前线发来的文书时,一名实习参谋敲了敲他的门,为他送来了今日的大明时报。

    孙承宗放下了手中的文件,拿起了大明时报翻了翻,突然就定住了视线,认真的看起了头版上刊登的文章来了。这是大明时报以皇帝名义刊登的三份悼文,以纪念徐光启、袁可立、杨镐三位逝世的大臣。

    文章中的其他内容倒也大同小异,唯有开头的一句话极让人深思。对于徐光启,悼文的第一句是:伟大而忠诚的帝国重臣及卓越的人文思想开拓者;而纪念袁可立的悼文则是:杰出而忠诚的帝国重臣;至于杨镐则是:忠诚的帝国大臣。

    孙承宗足足看了三遍,才合上了报纸,他在心中思考着,“虽然皇帝没有直接在谥号上发言,但是却以这种方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显而易见的是,那些守旧派官员根本没办法用引经据典的方式去反驳皇帝的悼文,但皇帝的态度却已经足够让那些中间派官员知道,朝廷的风究竟吹向何处了。围绕着谥号发起的争论终于可以平息下去了,这对于朝廷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在京城百姓欢度正月,并庆贺义州获取大胜时,在崇祯命令下返回四川,带着白杆兵挺进康区的马祥麟、张凤仪夫妇,一路上并没有遇到多大的阻碍。白利土司顿月多吉被阿尔斯兰砍下脑袋之后,康区诸土司再无人敢出兵抗拒打着大明旗号入藏的部队了。

    而相比起阿尔斯兰率领的蒙古兵,打箭炉一带的康区土司更愿意投靠从四川出兵的马祥麟军。到了崇祯七年正月,坐镇于打箭炉的马祥麟部,已经收服了整个康区西南部。由西康入藏区,也就是川藏之间的茶马古道,即便是以娴熟于山地作战的白杆兵,对于这条道路的艰难也是颇有畏惧之心的。

    马祥麟和张凤仪夫妇也意识到,这条线路上最为要紧的,还是打箭炉。这处狭长的山谷是进入藏区的最后一处人烟稠密之地,也是现在汉藏交界处自然形成的贸易重镇。谁占据了此处,谁也就等于掌握了西康地区。这里是西藏之门户,同样也是四川之门户。

    当然,要彻底的掌握此处,就需要在大渡河上建起一座桥梁来,令泸定和康定两地连成一体。于是两人一边继续和当地土司进行交流,一边则向商队募捐,打算在大渡河上修建一座可以通行人马的铁索桥。

    而在另一边,从青海入藏的阿尔斯兰所部,一边停驻在昌都,一边则征召原白利土司以下的各土司前来重新受封及划分辖地,重新建立起拥护大明的政治体系。

    在这些土司中,以第七代德格土司向巴彭错最为恭顺。这位被囚禁在白利土司土牢内,被阿尔斯兰救出的德格土司,对于消灭白利土司的残余势力最为积极,也首先靠拢了代表大明的阿尔斯兰军。

    当阿尔斯兰接到马祥麟部已经征服西康的消息后,便同马祥麟部约定,来年春夏一起合兵进攻拉萨、日喀则,一举消灭第悉藏巴汗的政权。乌斯藏之收复,看起来已经是指日可待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