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461章 火药问题及标准化生产 (第2/3页)
,也使得*成为了军器监最为赚钱的一项生意。
军器监原本外销*价格为230元每吨,还是第三等的军用*,但是这些*也比欧洲人及东南亚土人自制的强多了。因此现在每吨外销的*已经涨到了460元一吨,就这还是一样供不应求。
至于军器监供应给大明军方的价格,也从178元一吨上升到了200元一吨,光是每年生产的*,其利润就足以养活军器监一大半的人了。如果能够解决硝石的生产问题,那么*生产的**颈也就能够突破了。
孙元化思考再三之后,终于回到*厂的值房内坐下来给皇帝写起了奏折,他在奏折中详细描述了*对于大明的重要性之后,向皇帝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建立强制性的土硝收集机构,强制征购各盐碱地区民众熬制的土硝,以确保军器监的用度;二是希望能够设立一项奖项,号召皇家科学院及民间才智之士研究,如何更有效的制作出硝石,或是弄清楚硝石形成的化学原理。
就在孙元化伏在案上奋笔疾书的时候,距离他数里远的军器监枪炮制造局内,也正进行着一场紧张的测试。军器监副总监毕懋康看着面前方桌上的上百个火枪部件,颇为担心的对着一旁的薄珏问道:“子珏,这次真的成了吗?”
穿着一件短衫,神采飞扬的薄珏毫不客气的回道:“若是再不成,我今日就把这些部件都吃了下去。”
毕懋康赶紧打着圆场说道:“不成就不成,大不了我们重新来过。这玩意可吃不得,还是我一会请你吃合菜好了。”
薄珏也不理会他,只是深呼吸了一口气,便随意的挑拣起了桌上的零件装配了起来。老家在苏州府长州的薄珏,因为对天文、数学和机械制造上的造诣被当地县官推荐给了朝廷,随即被应召到了皇家科学院学习。
放弃了科举,一心只想研究学问的薄珏,顿时在皇家科学院和军器监找到了自己的理想。这数年来,他和毕懋康两人只研究了两件事,如何制作出一把好枪,和怎么实现枪械的标准化生产。
虽然在军器监成立的那一天起,皇帝就要求军器监的官员和工匠们实现标准化生产,并统一了度量衡。但是想要真正实现枪械的标准化生产,却是一个漫长的道路。
薄珏和毕懋康一边优化着燧发火枪的性能,一边将燧发火枪分解成可以大规模制作的各个部件。为此他们两人和工匠还设计出了一系列加工用的机床,从而实现了枪械部件的流水化生产。在这个过程中,两人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生产标准,从而为实现工厂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花费了三年的时间,薄珏对于今天的实验感到信心满满,在他的手中很快就组建好了一支燧发火枪,接着是第二只…边上的毕懋康和工匠们都瞪大了眼睛,看着薄珏手中行云流水的动作,不敢大喘气。
就在组建最后一只火枪时,薄珏突然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毕懋康立刻紧张的问道:“怎么,零件装不上去?是那个地方出了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