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474章 王化贞和英国舰队 (第2/3页)
帅也必将感念陛下之厚待…”
对于王化贞的态度,朱由检还是很满意的。不管王化贞自己愿意或是不愿意,东江镇也好,朝中的其他派系也好,都已经将王化贞视为了东江镇在朝中的代表。如此一来,东江镇就补上了最后一块木板,成为了体制中的一只军事集团。
在此前,除了东江镇之外的其他边军系统,在朝中都有着自己的文官代表,因此大多数问题都能在朝廷内部解决。但唯有东江镇当初不过是一群残兵败将的冒险,派出他们的官员又是广宁之战的罪人王化贞,所以东江镇想要什么都必须自己出声去争取,而无法依赖朝中的文官们。
对于军事集团来说,和文官们玩弄政治,总还是用武力胁迫更有效一些,所以东江镇一直是被文官们视为坏了规矩的军镇。对于这样难以被文官们控制的军队,自然是要以打压和缩减实力的手段为主了。
不过崇祯登基之后放出了王化贞,又设立了东海巡检司分东江镇的兵权,总算是一步步将东江镇引入了朝廷体制之内。到了这个时候,东江镇反叛的可能性已经几乎没有了。也许东江镇的个别人会有反叛的可能,但是对于东江镇这个组织来说,反叛朝廷所付出的代价已经是组织上下不可承受之重了。
王化贞的表态基本上已经可以代表东江镇的态度了,朱由检对于王化贞的态度很是满意,他这才接着说道:“直隶总督朱燮元去年冬日染上了风寒,之后身体一直不是很好,所以向朝廷递交了辞呈。朕希望你来接替他的职位,直隶总督镇守津门,位置极为重要…”
崇祯八年4月10日,威德尔率领的英国舰队抵达了香港岛,距离他们3月8日从马六甲城出发的日子,刚好过了32日。
由于驻守珠江口的虎门驻军阻止携带武器的英国船只进入珠江,只允许英国人乘坐香港到广州的驳船分批进入广州,这规定一度让英国官兵极为不满。但是刘兴祚修建的虎门炮台及整训过的虎门守军守备俨然,加上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代表从中周旋,双方终于没有爆发过于激烈的冲突。
而且威德尔等高级军官很清楚,广州并不是舰队此行的目的地,北京才是。他们最为重要的任务是见到中国皇帝递交国书,而不是仅仅一次的远洋贸易。因此最终威德尔等军官决定缩短在香港的停留时间,尽快北上前往京城。
舰队在香港逗留了七日后启程北上,15日后舰队抵达了上海。比起戒备森严的广州,上海港对于这些外国人显然就包容的多了。虽然他们依旧被束缚在洋泾浜和苏州河之间的外国人居住区内,但是这里有着各种酒吧和大量来自日本的陪酒女,足以让这些长途航行的船员们释放出压力,这无疑让舰队的上层人士和上海的地方官员们都松了口气。
上海港的高速发展,也让随舰队而来的英国商人们赞叹不已。这是一种和伦敦完全不同的城市建设方式,城市的扩大都是经过规划再建设,而不是像伦敦那样,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外地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