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507章 如火如荼的石油产业  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507章 如火如荼的石油产业 (第2/3页)

功打出了一口自喷井,不过这里的原油密度较大,煤油成分较少。

    但即便是如此,苏门答腊岛加上婆罗洲,到了1636年六月也打出了44口油井,日产原油4000桶,达到了年产20万吨原油的规模。而这些原油一年提炼出的煤油,估计可以达到10万吨上下,这可比杀鲸取油快捷多了。

    按照小户人家的照明消耗量,大约一年可以用掉12斤煤油。也就是说10万吨煤油足以给一千六、七百万户居民提供一年的照明,和传统的蜡烛、茶油、桐油等照明燃料相比,煤油的性价比最高还不伤眼,自然也就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了。

    但是,想要让大明百姓都享受到这种夜间光明的便利,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相比起延长地区一年几百吨原油的产量,想要为大明百姓提供足够的照明煤油,也只能在海外寻找油田了。光是一个大明百姓对煤油的需求,就足以消耗完苏门答腊岛及婆罗洲每年的煤油产量,更别提大明以外各国百姓的市场需求有多么大了。

    而除了居民照明之外,还有着城市照明的需求,比如在上海、苏州、南京、北京这些城市设置在街上的煤油路灯,每座城市就没有少于3000盏的。这些煤油路灯将这些城市点缀成了黑夜中的光明之城,不仅削减了当地的罪案,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这些城市之外的人口相比,这些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时间足足延长了近半。

    人类对于光明的渴求,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市场需求。看着这些向自己涌来的金钱却不能放进口袋里,原因仅仅是他们提供不了更多的煤油,这让中国和英国的煤油商人们极为懊恼,他们发了疯似的四处寻找尚未发现的油田。

    为了更好的弄清楚石油的形成原因,两国的商人都对地质勘探的研究投入了大量资金,试图能够找到一种更方便的方法,将这些埋藏在地下的黑色金子寻找出来。

    这些煤油商人们的努力,也得到了大明皇家科学院及各大学的极力支持,毕竟煤油产业的直接受益者,正是中国的工厂主。不管是煤油灯的制作,还是煤油灯上使用的玻璃、钢铁、铜片还是灯芯,这些无一不是出自中国。

    天津、上海制造出产的精美煤油灯,也正渐渐成为生丝、棉布、瓷器、茶叶之外最为畅销的工业品。甚至连英国人也费尽心思的采购了几盏用于灯塔照明的专用煤油灯,这种依赖于光学原理磨制出来的反射镜片,比传统灯塔用灯要照射的更远,也更为明亮。然而英国人却完全搞不懂其中的原理,可就在五、六年前,天津的第一座灯塔,还是英国人帮助修建的。

    身处于中国之内的中国人,在潜移默化之中也许对身边发生的变化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对于那些中国之外的国家和外国人来说,某些中国城市正在以每个月为单位,发生着改头换面一般的变化。而即便是正向着资本主义社会前进的欧洲人,也是以年或是十年为单位改变的。至于那些大明周边的亚洲国家,则是几十年都不会有什么改变的。

    大明眼下发生的激烈变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