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514章 谈话一 (第2/3页)
。
崇祯稍稍停了几秒,见张重辉没有露出什么质疑的神情,便继续说道:“朕此前说过,改革最高的目标是实现大同世界,最低目标是解决国民的温饱问题。
但是不管是最低目标还是最高目标,实质都要求整个社会生产的物质能够满足全体国民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仅是满足最低的生存需要,还要满足国民的精神需求。
而想要做到以这两个目标,第一是如何解决发展生产力的问题;第二是如何解决劳动成果的分配问题。
谈生产力发展,我们先要搞清楚养活我们的物质是怎么被生产出来的,这也是学校教育和皇家科学院的意义所在。
我们只有研究自然科学,了解并掌握自然规律,方才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去帮助我们增加物质生产能力。四书五经的道德章里,是找不到增加生产力的方法的。
自古以来,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历代有为之君没有不重视农业的。为何如此?因为只有农业产出的物质才能活人,没有农业提供足够的粮食,算是圣人也是平息不了世间的战乱动荡的。
但是到了今日,国之人口已经超出了历代所记载人口的最高记录,可是我国之土地不仅没有相应扩大,反而失去了汉唐时富饶的西域之地。这一增一减之间,已经证明农耕之策已经难以为续了。因为国之人口已经超出了国之土地的承载能力。
好在我们存在于一个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在国的天下之外,还有着大量无主土地和其他明国家,等待着我们去拓荒垦殖和交流贸易。
海外的土地可以让国内容纳不了的国民生存下去,而海外贸易则可以让我们获取外部的物质来补充国的物质不足,从而让我国的物资财富和人口数量达成新的平衡。
过去,一个农夫一年辛勤劳动,加风调雨顺,收获的粮食也不过是最多养活8-9人。而现在使用机器的工厂的一名工人,他一年所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最少也能养活20-30人。
可见,今日之国,想要以较少的人口去养活更多的人口,光重视农业是不够的,积极发展工业才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最快方式。这也是我们制定一系列农田水利改造措施及鼓励兴建工矿产业政策的根源。”
朱由检说到这里,又再次看了一眼张重辉,看他听的聚精会神,脸丝毫没有什么异样,这才拿起茶盏再次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继续说下去。
“但是,光是发展了生产力,并不代表我们能够达到改革所制定的目标。如果不解决劳动成果的分配问题,那么发展了生产力所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只会落入少数既得利益阶层的手,而不能成为国民普遍能够分享到的社会改革成果。
但是,想要解决劳动成果的分配问题,我们要首先了解整个社会的阶层划分。在你眼,大明社会应该分为几等阶层?”
面对皇帝突如其来的问话,张重辉绞尽脑汁的想了好一阵,方才试探的回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