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565章 河南府 (第2/3页)
份。虽说崇祯元年以来,皇帝对河南士绅和宗室进行了连续不断的打击,但是河南的士绅大户比例依然还是高居北方各省之冠,几乎可以同江南地区相提并论了。
士绅大户的子弟虽然众多,但是能够读书当官的也一样是少数人。其他人也只能在那些乡下人面前耍一耍威风,纵然家中有些钱财,出人头地也是和他们无关的。除了少数花天酒地的败家子对此无所谓之外,对于那些读过几本书却找不到出路的子弟,这样的生活和坐一辈子牢没什么区别。
士绅会议却让这些人看到了希望,哪怕他们无法在科举中出头,但是也能通过这样一个机构将自己的政治主张阐述出来,并在获得其他代表的赞同之后变为地方性的政策,这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
更不必提,随着士绅会议的制度越来越完善,士绅代表的特权也慢慢固定了下来。士绅代表的特权可比生员的特权强大的多,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同当地的县令进行抗衡,从而能够保护自己的家族。
在旧的士绅体制下,虽然对于平民来说,士绅是占据了毫无疑问的优势的。但是在士绅阶层内部,同样也是分高低尊卑的。就好比,山中老虎的食物大多是羔羊麋鹿,可有机会的话它也不会拒绝吃一两只狼打打牙祭。
毕竟在河南这样士绅占据人口高比例的地方,好的土地早就落在宗室豪强手中了,某些刚刚发迹的家族,总是会选择一两家衰落的大户当做猎物,从而快速聚敛起自家的财富。比如牛金星就差点被自家亲戚给害了,这也就是有钱而无势力保护自己的士绅下场。
但是士绅会议的出现,却给了那些弱小的士绅一个保护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看到了在仕途以外的另一出路。
因此当张重辉跑来河南府将士绅会议改组为地方议会时,为了保住自己的代表位子,或是为了在将来的地方议会中谋取一个职位,这些河南府的士绅地主们对于夏允彝采取了妥协的政策,只有极少数士绅选择了上书朝廷,指责夏允彝在地方实施乱政。
然而不幸的是,1638年对于北方地区来说又是一个干旱少雨之年。这不仅是连续第二年北方大面积的旱情,旱情最厉害的地方也从山西转移到了河南地区,特别是河南府。
虽说朝廷大力发展南北海运,并修建了两纵一横的铁路后,确保北方运河水位的政治任务算是渐渐结束了。但是黄河的水量依旧难以满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耕作,就算是紧邻黄河的河南府也不例外。
为了抗旱抗灾,只能大面积的打井,利用地下水来解决灌溉和人畜问题。黄河里面虽然水量减少了,但紧邻黄河地区的地下水却远比其他地区丰富的多。而这种大面积的打井,显然不是个人能够负担的,只能依靠官府动员起各县的人力和资源进行会战。
到了这个时候,谁敢跳出来反对士绅一体纳粮服役的,甚至不用官府出手,本乡本土的乡亲就已经堵在村口骂街了。因此河南府士绅那点不协调的声音,很快就消失了。
特别是在六月时从陕西、山西逃荒而来的零星流民,更是让河南府官民努力自救了起来。番薯和玉米已经成为了北方的救荒之宝,而煤矿资源丰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