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606章 太庙祭典 (第2/3页)
然有些不合规矩,但此时却没什么人敢前劝阻他。崇祯临走时还给福王打了个眼色,这才施施然向着偏殿走去,三名小皇子见状也想起身跟着父亲,但是却被身边的太监给拦阻住了。
崇祯走到偏殿内,值守的太监立刻为他搬来了椅子和茶几,连茶水都准备好了。朱由检坐在椅子喝了口茶,方才细细的思考其庆王这番举动的用意。
由明太祖开始到天启时代为止,大明实封藩王存留32位。到了崇祯十一年,则只剩下了三十位藩王。这三十位藩王的封国又在崇祯登基十年以来的打压下,基本收归了国有。
虽然都是收归国有,但是各地藩王的待遇却并不类似。如属于亲藩的福王、瑞王、惠王、桂王,虽然被收回了封国,但还是获得了四海贸易公司或是其他公司的股份作为补偿,他们获得的股息收益封国产出还是要高出不少的,因此自然也安分了下来。
至于那些外藩,又要视收回封国的时间早晚来看待获得的待遇。一般来说,早期被朝廷收回的封国,藩王大都没有什么补偿,特别是秦王和肃王两藩连爵位都被废除了。而后期朝廷的经济好转,加海外拓殖开展的极为顺利,因此朝廷在收回这些藩王封国时,还是给了海外土地以作为补偿的。
虽说海外土地毕竟不国内土地的价值,但是对起早期那些藩王的待遇来说,后期这些藩王虽然心疼自己的土地被收走,但心里还算是平衡的。不过对于庆王、蜀王这些一早被朝廷无偿收回了封国的藩属来说,他们心里有些不平衡了。
特别是庆王朱倬纮感觉自己最为委屈,他纯属被崇祯给忽悠了。当初崇祯说宁夏苦寒,且边患频频,他不忍宗室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因此建议庆王朱倬纮迁入四川。
当时蜀王有着勾结奢安土司叛乱的嫌疑,庆王自然以为自己入川是去接受蜀王的封国,因此毫不迟疑的便应允了。然而等他带着庆藩入川,蜀王的嫌疑居然被洗清了,他既没能得到蜀王的封国,又失去了宁夏的封国,朝廷只是调拨了四、五千亩荒地打发了他。
庆王传承自朱元璋十六子,十世传承之下自然是有着不少积蓄的,但是万历二十年因为哱拜谋反,连庆王府都被劫掠了一遍,因此庆王府的积蓄远不及诸藩,迁移到四川之后便成了坐吃山空的局面。
此前崇祯对于诸藩采取了严厉打压的政策,只要对朝廷稍有不满,不是革除宗室身份,是流放海外,诸藩自然不敢有所动作。但是随着朝廷的财政开始好转,崇祯对于诸藩的政策开始转化为怀柔之政,只要他们愿意放弃国内的土地和一些政治特权,能在国外和经济受到补偿。
皇帝对于诸藩的态度转变,特别是福王世子和唐王在政治的任用,总算是将双方的矛盾缓和了下来。这个时候,早期感到吃亏了的藩王宗室,自然是希望从皇帝这里获得补偿了。
庆王在诸藩之算是难得的老实人,此次他突然在太庙祭祖的仪式嚎啕大哭,显然不会是他自己一个人的主意,更像是被众人推举出来试探他的举动。
即便皇帝对于宗室再怎么冷漠,也不至于因为一个藩王在祭祀典礼大哭了几声,要对其治罪吧。这显然是不合乎礼仪和传统道德观念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