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646章 昆明池 (第2/3页)
都没有把这些内容传到他的耳边,以免让孙承宗为这些事情忧虑而影响健康。
不过等到这些立官员接连不断的门拜见后,孙承宗最终还是知道了事情的经过。虽然已经年老体衰,但是鉴于这场舆论的争论有变成激烈的政治斗争,孙承宗决定还是去见一见皇帝,以避免眼下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
九月初七,孙承宗先是入宫进了武英殿,和总参谋部的参谋们聊了聊,这才前往了西苑精舍求见皇帝。
在前往西苑精舍的路,孙承宗不由对总参谋部年轻参谋们开始逐渐挑起大梁,感到极为欣慰了起来。
从这些年轻人的身,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模样。孙承宗年轻时曾先后在大理寺右丞姜壁和兵备道房守士等朝廷官员的家做家庭教师,虽然做着家庭教师,但是孙承宗彼时对军事却非常感兴趣。
在他随着房守士前往大同时,经常和边关老兵、低级军官混在一起,和他们谈论边境的战事,并请教一些关于边关防务的实际问题,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心胸,最终造了孙承宗自己。
孙承宗直到现在还认为,年轻时他立下的志向和追寻理想的经历,是这辈子最可宝贵的财富。但是孙承宗也承认,在他这一生的仕途生涯里,并没有遇到多少和他一样追求理想的年轻人,反倒是追逐科举浮名和权势财富的年轻人,倒并不少见。
这种年纪轻轻计较于名利,拉帮结派为自己铺路的年轻人,仿佛从一出生失去了朝气,还没有进入仕途,已经成为了一个圆滑的小官僚。当这样的人充斥着朝堂时,这个国家自然也显得垂垂老矣了。
当天启皇帝故去之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孙承宗,一度有些心灰意冷,因为他看不到大明的希望在何处。他甚至都不知道,当他老去之时,朝还有谁能撑住辽东这残局而不崩裂。
直到崇祯登基之后一边整顿军队,一边着手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崇祯从一开始没发布什么招纳贤人的诏令,而是自己一手一脚的从头培养军的人才。不管是孙承宗也好,还是袁崇焕、茅元仪也好,大家都认为皇帝是临渴而掘井,缓不济急。
但是当大明熬过了最为艰难的十年之后,孙承宗此时才发现,当初栽种下的树木已经郁郁苍苍,足以替大明遮风挡雨了。
从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的年轻人,个个英气勃勃,志向丝毫不亚于年轻时的自己。在他的一生当,从来没有一次见到过如此多的年轻英杰。这些年轻人品性纯良,服从纪律而不拘泥迂腐,崇尚勇武而不以野蛮为荣,他们不管是志向还是野心都足以让人为之叹服。
虽然此时的大明尚未能够收复辽东故土,但是孙承宗已经从这些年轻人身看到了希望。只要大明能够让他们继续成长下去,那么胜利终将是属于大明的。
孙承宗一边感慨着,一边便行到西苑精舍。看到孙承宗的到来,精舍的管事太监立即迎来说道:“陛下已经知道孙先生的到来了,还请孙先生跟随小人再多走几步…”
孙承宗顿时发问道:“陛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