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4章 朝廷大让步  荣华路之我不为刀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314章 朝廷大让步 (第2/3页)

。伏乞指挥密院检会麟前后履历功状,如众言不虚,乞赐委用,庶几蛮寇可速平定。臣区区忧国,辄采公议,以补万一。取进止。

    贴黄:湖北渠阳与湖南莳竹,本羁縻徽城州也。访闻昔虽置为州县,然与沅州等处事体不同。盖沅州等处,昔皆用兵诛锄首领,或徙置内地,荡平巢穴,故所置州县,久远得安。今渠阳、莳竹虽名州县,而夷人住坐,一皆如故。城池之外,即非吾土。道路所由,并系夷界,平时军食吏廪,空竭两路。今欲举而弃之,实中国之利也。然其兵民屯聚,商贾出入,金钱盐币,贸易不绝,夷人由此致富。一朝废罢,此利都失,此其所以尽死争占而不已者也。自来废罢堡寨,全护兵民,捍御追袭,其事非易。况今夷人阻截道路,兵未得进,若不得良将处置,实恐为患不浅。又其种族遍据诸洞,跨涉湖南北、广西三路。凡有措置,当使三路同之。只如渠阳、莳竹唇齿相依,若渠阳先废,群夷并力以攻莳竹,势难独存。今朝廷独使湖北处置,疑其事有未尽,今若别遣官经制,宜令通管三路边事,所贵诸处利害,不至牴牾……

    哲宗皇帝刚看完,正准备提笔,枢密院赵瞻又奏,认为“诚州虽然是地处边远,麻雀虽小,五脏具全。峒人多,势力范围大,强悍粗野,英勇善战,一年内拿下诚州,是有难度。当务之急是解决峒民的温饱问题,平息战乱,让百姓安居乐业。”请求皇帝废渠阳军。

    高太尉站了出来,道:“朝令夕改,岂不是有损我大宋颜面?小小一个杨晟台,当倾力剿杀之。”高太尉在朝中树大根深,军中、朝中多是他的人。

    主战派的势力占了上风,纷纷附和高太尉之言。哲宗皇帝一时拿不定主意了,道:“就依高太尉之见,继续征剿!”于是朝廷又先后派谢麟、李湜督军,经制蛮事。

    当谢麟、李湜在了解诚徽州(今城步、绥宁、靖州)一带的情形后,都认为在这一带少数民族地区建置设官,条件尚未成熟,主张放弃所设州县,以缓和民族矛盾。于是二人联合上书宋哲宗皇帝,说武力暂时无法将杨晟台、粟仁催的反抗镇压下去,请求对杨晟台的义军停止追剿,以安抚为主,不久以纾荆湖之力。

    由于杨晟台的义军在诚徽州不断击败宋军,于是请求和平解决的武将和文官不断上书,朝廷议定:“废堡寨,撤戍守,而以其地予蛮”。

    十月,宋哲宗诏谕曰——湖南、湖北及广西路,对杨晟台等免于“追讨”,诸路所开道路,始置堡砦并废。

    北宋朝廷废除了渠阳军,仍称诚州、徽州和渠阳县,命杨光僭之子杨昌达为诚州知州;贯堡等地皆罢戍,择授土官,毁楼橹(军用建筑物),撤官舍(营地),护领居民入寨。边吏有擅杀蛮人者皆坐罪,诸路所开道路、创置寨堡并废。

    自此,杨晟台起义取得重大胜利,从而保住了杨家族人的封土。此后,宋廷对五溪地区的郡县,一度弃而不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