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二百九十四章 用代码和钢铁搭建的童话 (第2/3页)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灵湖测试时,我们模拟过极端情况,那就是故意让一架飞行器在飞行中‘电量告急’,系统只用了8分钟就安排它降落到了附近的公园起降点,整个过程没有任何颠簸。”
王教授点点头,没再追问。吴浩坐在专家席上,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写了两个字:“稳妥”。
他抬头时,正好对上李工的目光,李工悄悄松了口气,嘴角往上扬了扬。
接下来是技术演示环节。
工作人员把一台缩小版的飞行器模型搬到了台上,模型大概有半米高,四个螺旋桨是透明的,通电后轻轻转动起来,发出细微的“嗡嗡”声。
“大家可以看到,这台模型的螺旋桨用的是碳纤维材料,既轻又结实,就算遇到小鸟撞击,也不会轻易断裂。”
李俊毅一边说,一边用手轻轻碰了碰螺旋桨,模型稳稳地悬在空中,没有丝毫晃动,“而且我们的智能驾驶系统,能同时识别100米范围内的障碍物,包括飞鸟、风筝,甚至是飘落的树枝。”
这时,坐在后排的一位专家举手问道:“李工,我想问问老百姓最关心的价格问题。以后坐这种飞行器,大概要多少钱一次?贵不贵?”
这个问题问得很实在,台下顿时安静下来,不少人都竖起了耳朵。
而李俊毅则是笑了笑,然后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这才讲道:“关于低空载人飞行器的出行成本与便捷性,其实可以用‘效率换成本’的逻辑来理解。
它就像城市交通里的“空中出租车”,既有传统出租车的灵活优势,又在速度维度实现了质的突破。
从便捷性来看,它完全颠覆了地面交通的时空限制:当出租车还在拥堵的高架桥上龟速前行时,低空飞行器能直接以100-150公里/小时的速度直线穿越楼宇间,比如从灵湖新区到市中心商务区,地面交通可能需要40分钟,而飞行器仅需8-10分钟。
这种“门到门”的垂直通勤模式,甚至能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