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四百零一章 有更大的发现? (第3/3页)
升高,团队据此增厚了座椅的蜂窝铝缓冲层。
李锐按照指令操作,戴着厚重航天手套的手指精准控制润滑脂涂抹量。15分钟后,密封压力偏差降至0.05kPa,符合对接标准。当对接舱门“咔嗒”一声合拢,科考站内部的灯光透过舷窗亮起时,指挥中心响起一阵轻掌声——这是人类首次在月球实现载人航天器与科考站的自主对接,而技术基础,正是半年前“星尘”和“云絮”往返时验证的舱门密封系统。
地月转移的第三天,返回舱进入地球引力影响区,开始调整姿态准备进入大气层。“大气切入角度5.2°,热防护层预热完成,表面温度从-150℃升至20℃。”热控工程师的声音带着紧绷感,屏幕上实时传输着A3区域防热瓦的监测数据——这是之前在轨修复的部位,此刻温度正以每分钟50℃的速率攀升。
次日清晨(月球白天约14个地球日),月面采样任务正式启动。航天员张伟驾驶着6轮月面车,向预定采样点行驶——这辆月面车的设计完全参考了猕猴任务期间的无人探测车数据,车轮采用钛合金网格结构,能有效防止月壤黏附,动力系统则升级为同位素温差发电机,续航时间比无人版本提升3倍。
“A3区域温度680℃,未超过耐受极限,密封胶固化完好!”当返回舱穿越黑障区,信号中断前的最后一组数据传回指挥中心时,整个大厅陷入短暂的寂静——所有人都在等待那道代表“安全”的信号重连。4分20秒后,屏幕上重新亮起航天员的画面,李锐摘下头盔,额角带着细密的汗珠,却笑着比出“OK”手势:“指挥中心,黑障区穿越顺利,舱内温度24℃,一切正常!”
“吴总,月面车的右后轮动力输出下降15%!”张伟的声音带着一丝警惕,屏幕上的动力参数曲线显示,右后轮电机的电流从8A降至6.8A,“地面模拟时从未出现过这种情况,会不会是月壤中的金属颗粒卡住了齿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