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90章:漂浮的帝国  别叫我歌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790章:漂浮的帝国 (第2/3页)

能够在鸟巢开演唱会为荣。

    毕竟,国内没有多少歌手,能够让自己的粉丝们坐满能够容纳八万人的场馆。

    一艘郑和宝船,其甲板的面积,就差不多相当于一座标准的足球场了,按照其长宽估算,差不多8000平方米。

    当然,作为郑和船队的旗舰,这艘船是旷古绝今的,世界上最大的木质帆船。

    即便是现代,也没有这么巨大的木质帆船了。

    因为受限于材料的限制,这样的一艘船,需要太高的成本了,就算是利用现代技术制造,也很难重现。

    为了制造这艘船,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就曾下令在朝阳门蒋山(今南京紫金山)南坡建立树木苗圃,种棕、桐、漆等树木“各数千万株”。经过数十年生长,到永乐年间,这些树木才成材堪用。

    现代社会,想要再造这么一艘船,怕是连树都得现种。

    这么一艘船,这么一只船队,是集合当年世界第一强国几十年之功,才能制造出来。

    就连郑和船队里,也只有这么一艘。

    而其他的船只,大多都是中小型船只,这些船只加起来,也只是郑和宝船甲板面积的十倍左右。

    这种感觉,就像是十艘郑和宝船在大海上一字排开,将甲板并联起来,当作一个海上的演出场地。

    而这还不算完:“您作为海上的霸主,可以将您击沉、缴获的船只甲板面积,加入‘漂浮的帝国’之中,拓展您的演出面积。”

    谷小白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迄今为止,人类制造的最大海上漂浮物,是“壳牌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这个漂浮在海面上,专门用来生产储存天然气的装置,长488米,宽74米,拥有36112平方米的表面积。

    而和它相比,谷小白的这个海上演出场地,面积是它的两倍还多!

    而事实上,这个“人造漂浮物”,目前还在制造中,还没有完全成型。

    与它相比,谷小白的海上演出场地,真的可以说是“漂浮的帝国”了。

    可这么庞大的东西,该怎么拿出来呢?

    谷小白有点头痛,就算是有系统帮他解决演出场地的问题,他也需要做太多的掩饰工作了。

    还好前段时间除了海洋声学的论文之外,他还发表了几篇船舶动力学的论文。

    现在,似乎得继续补短板,把这方面的研究搞出来,不然到时候怎么向大家解释,自己这海上的巨大漂浮物,是怎么来的?

    而且,时间还非常紧迫了,他需要研究许多的东西,现在就要把设计图搞出来了……

    “系统啊,我错怪你了,我发现你果然是大物理学家系统。”

    系统:“?????”

    我不是!

    我真的不是大物理学家系统!

    “不,我已经看穿你了,大物理学家系统!”

    先是拿小蛾子逼我拼命学习物理,希望掌握时空的奥妙。

    然后又用这个超大的“海上漂浮物”,让我狂刷船舶动力学的论文。

    你说自己不是大物理学家系统,谁信?

    虽然想要把这一切掩盖过去看起来很难,但是和时隔2700年时空的小蛾子比起来,那又算得了什么?

    只要把理论问题搞定了,剩下的就好办了。

    谷小白的胸中斗志昂扬,他猛然一个鲤鱼打挺跳了起来,冲了出去。

    “老江!老江!你们又有大生意了!我要造一艘超大的大船!”

    频临破产的唐江造船厂,注定要出一个大风头了。

    东南亚大学,建筑声学研究所的负责人,同时也是朱启南的导师邓舜扬,正在看着朱启南的博士论文,一边看一边点头。

    朱启南今年是博二,现在大部分的博士都需要三年或者三年以上才能毕业,而卡住他们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博士论文。

    而一名博士的论文,比普通的本科生、硕士生要求要高多了。

    特别是在东原大学这种名校,要求的是行业内顶级期刊,甚至是国际顶级的期刊。

    即便是邓舜扬的学生们,也有不少到了年限却依然毕业不了,不得不慢慢磨成果,熬时间的人存在。

    朱启南是一个例外,他这才博士的第二年,论文已经出来好几篇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朱启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