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三四九章 德国客人  鉴宝秘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三三四九章 德国客人 (第2/3页)

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获得多项殊荣,程寿珍那枚著名的“八二老人”印章便是在此次博览会上获奖后有人刻了赠与他的。

    上世纪2o年代初,利用公司更名为利永公司,并创办陶工传习所,公司出品的紫砂器不仅热销国内,还大量出口到日本东南亚等地。

    此壶通高9厘米,造型为竹节式,因紫砂壶中还有一种造型较为高大的竹鼎壶,因而此壶又俗称竹扁壶。

    竹节壶的身把流钮都模仿竹子的形态,此壶的造型比例匀称合度,制作也属上乘,表现出了竹子那种劲秀挺拔的形态,盖面贴塑数枚竹叶,简洁而有生气。

    打开壶盖检视,可见此壶是以团泥制成,壶内颜色淡黄雅致,壶盖内有一枚方形“义生”名章。

    此壶作者是清末民初著名的紫砂艺人:汪春荣,又名汪生义,生于年,卒于1927年。

    汪春荣制壶技艺高,擅长花货竹器制作,利用公司创办之初,便聘请汪春荣为技师,一边制壶一边带徒弟。

    汪春荣的徒弟可是大大的有名,吴云根汪宝根朱可心都是为后世所敬仰的陶艺名家。

    紫砂器在一般情况下以素色素型示人,呈现出材质的天然美感。

    不过也有一些紫砂器在装饰上有所变化,这些装饰的方法或与时代审美有关,或与政治经济有关,又或者是有其他目的而为之。

    张天元手里这件紫砂壶表面呈光亮的黑色,这是上了一层黑釉二次烧成的效果。

    紫砂壶在清三代曾经出现满彩炉均,嘉道年间又有包锡等装饰手法,将壶身通体包裹在彩釉金属之中,不见真实面目,那是为了迁就皇家审美和文人书画刻绘的要求。

    由于丧失了紫砂本真的材质之美和宜茶功能,这些过度装饰最后都被淘汰,这也充分说明紫砂壶作为一种日用陶器,是以实用为根本目的,违背这一要求便是舍本逐末。

    那么到了民国年间,为何还有黑釉壶出现呢?

    这或许是为了满足一种特殊的审美要求,但更大的可能性是为了掩盖瑕疵而做的补救措施。

    紫砂器在制作完成后,还要经过窑烧,民国以前都以柴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