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二八章 青铜器热潮 (第2/3页)
重视进而带动青铜器市场的跃升?
问遍所有的专家、学者,他们一直认为:“皿方罍”的出现以及因为洽购所引来的震动,对青铜器的市场必定是积极的。
纽约亚洲艺术周的主席卡弗诺甚至说:“在中国人厌倦了对于明清官窑的购买后,相信他们会把更多的目光投注到高古艺术品上。”
著名的青铜器艺术商人吉赛尔也有反映,近几年来,中国人对于青铜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不少国内业界人士认为明清瓷器包括御制精品的价格已经翻了数十倍,但青铜器目前的价位还不能与之相比的。
藏家王先生说:“你买一件普通明清官窑的价格,可以买一件比较好的青铜精品。”
他认为,青铜器的价位在未来会有一定升幅是可以预期的。
2013年,纽约苏富比秋拍的“朱利思·艾伯哈特收藏重要中国古代青铜礼器”专场创造了白手套佳绩;今年纽约苏富比、佳士得同时上拍“高古重器”,被不少业内人士看作“青铜器热潮”再次来临的重要标志。
但多数专家并不认为青铜器艺术品会有像明清官窑瓷器那样疯涨。
原因首先是青铜器存世量有限,精品更是稀少,而“市场价格的构筑是需要一定量的成交去配合和实现的。”经营高古艺术品的吉廉这样说。
再说,受到国家文物政策的局限,青铜器毕竟不能进入国内艺术市场流通,即便是从国外回流的青铜器,一旦进入国门,再次流通就会受到种种限制。
相较瓷器和书画等其他艺术品门类,青铜器在国内市场的处境非常尴尬,因此这种炎凉始终制约藏家的热情。
显然收藏鼎、彝、尊、卣等青铜礼器、重器是很不现实的。
又因为历史久远,其中古铭文和纹饰难懂难识,能够欣赏和鉴定青铜器的人也比较少,成为大多数藏家头疼的问题。
何况在中国青铜造假无处不在,仿造之风盛行,已发展成了一个产业,在洛州有专门造假的“青铜村”。
由于懂的人少,又难以鉴定,致使市场出现的假货比真品还多的现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