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第四代来东海打拼 (第1/3页)
悦耳的歌声又重新出现在我的病房里。
小舒护士端着托盘,哼着歌,轻盈地走了进来。
“哥,该吃药了。”
她妈妈无罪释放的那天晚上,母女倆非要请我们一家三口晚餐。
舒阿姨死拉活拽地要把祖传的一个玉佩,送给儿子,又送了一条金项链给清清老婆,看着不收吧,舒阿姨就要跪下,慌得我和清清老婆双双去扶。
男儿膝下有黄金!
其实,对于一个人把女儿拉扯大,好强了一辈子的舒阿姨,又何尝不是如此?
祖训有云:上跪天,下跪地,中跪高堂。
对我而言,只是用了我财务专业知识的一点皮毛,但对于别人,却改变了她的一生。
在心里,我还是自豪的!
东西收下了,我和清清老婆商量着,等合适的时候,再回礼吧。
就在那天晚上,舒阿姨非要小舒护士和我结拜,称我为大哥。还说,拜托我和清清老婆,照顾小舒,万一她有个什么三长两短的,也可以含笑去见小舒她爸了。
眼泪像一条大河,分成支流一样,在三个女人的眼睛里流淌。
“哎,别哭了,都别哭了,我答应您就是!”
平生有三怕,一怕女人哭,二怕男人跪,三怕辜负人。
这不,小舒护士自作主张,连大字都省了,叫哥了。
“好啊,妹。”
我也不客气了。如果爸妈知道,我有个漂亮,懂事的亲妹妹,估计会开心得,立即焚香禀告列祖列宗。
没有当成外公,一直是我爸耿耿于怀的心病。
吃完药,妹妹又极其轻柔地,为我打完针。
“哥,妈妈得了个警告处分,今年的先进也泡汤了。”
妹妹叹口气。
“哦,那个什么郝科长,不站出来证明吗?”
那天,我终于知道了:流言蜚语,家长里短,绯闻花边,都是怎么出来的?
闲得慌啊。
“他才不肯证明呢。躲得远远的,说他什么也不知道哇。”
妹妹有点愤青,年轻真好!而我,都感觉自己已经到了,初出茅庐和老谋深算的分水岭了。
“算了,钱财乃身外之物,奖励如过眼云烟。”
我淡淡地安慰。
“也是哦,人没事,不遭罪,比什么都好。”
妹妹笑着说。
病房的门,突然推开了。
普陀区4S店的小黄出纳领着一个16、7岁的半大小子,走了进来。
小子170左右的身高,瓜子脸,眉清目秀,眼睛略鼓,大而清澈,脸上挂着腼腆而涩涩的笑容。
“刘经理,打扰你休息了。这个小伙子说是你亲戚,找到公司,吴总让我把他送过来。”
小黄出纳微笑着,似乎有点激动,觉得自己帮上了一点忙吧?
“啊,非常谢谢你!小黄同志。这位是?”
我也微笑着,从床上下来,妹妹想扶我,被我推开了。
“大伯,”半大小子害羞地叫着,“我是您侄儿刘永亮啊!大外祖祖和大爷爷叫我来的,给您添麻烦了。”
老刘家的第四代,终于来到东海了!
“嗯,不麻烦,不麻烦。”握着小子的手,我赶快说。
虽然我还没有立住脚,但是,外公的重托,咱可不敢怠慢。
“先住下来再说吧。”我热情地说,又伸手摸了摸这个没有父亲印象的孩子的头,爱怜地宣布,“以后,大伯这里,就是你的家了”
“谢谢大伯。”小永亮很懂礼貌。我一下子喜欢上这个老刘家的第四代了。
“那,刘经理,没什么事,我就先回去了。”
小黄出纳打个招呼,要走。
“嗯,好的,不过,明天早上,我让女朋友张姗,开车送我侄儿去公司,你找吴总给他安排下工作,我给他说好了的。”
我叫住小黄出纳,安排道。
“好的呀,刘经理再见,小帅哥再见。”
小黄推门走了。
“大伯,您怎么了?生病了吗?您还是躺床上吧。”
小家伙扶着我躺回床上。
“嗨,没事,抬头看天,吟诗作赋,一脚踏空,摔了。”
我指着头上的绷带,又赶紧对着妹妹打了个眼色。
“啊?那严重吗?给大爷爷,大婆婆,说了吗?”
侄儿焦急地连珠发问。
“好了,没事了,哥哥差不多快好了。放心吧。”
妹妹安慰小家伙。
“大伯,这位阿姨是?”
小子惊讶地说,寻思这人怎么还不离开?
“哦,你叫小姑吧。我认的亲妹妹。”
我微笑着解释。
“小姑好!”
小家伙微微弯腰,脸红红地说。
“嗯,乖,以后有事,找小姑哦。”
妹妹爱怜地摸了摸小子的头。
“好了,我先去查一下房,你们叔侄聊吧”。
妹妹飘然离去,留下淡淡的香味。
“永亮啊,你打算先干保安呢,还是当修理工?”
我征询他的意见,不想勉强。
“啊,大伯,我想先学修理,行吗?大外祖祖说了,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手。”
小子很有主见地说。
“好啊,有出息。不过,比起保安,修理工要辛苦很多啊。”
我也很高兴。
“不怕,大伯。从小什么苦没吃过啊?”
小子还很有决心。
“好吧,明天,让你张婶送你去公司报道吧。”
晚上,清清老婆接上儿子,来到病房。
“哈哈,太好了,亮哥!你来了,我有伴了。”
儿子拉着小子的手,开心得小脸通红。
“哼!有了哥哥,就不要姐姐了吗?”
清清老婆半真半假地嗔怒。
“啊!没有啊,我还是最喜欢姐姐了!姐姐别生气哦。”
儿子赶快松开他亮哥的手,跑过来,抱着清清老婆撒娇,还用头轻轻地蹭她的怀。
“哈哈哈,太可乐了。”
清清老婆,你怎么不挑剔啊!什么品牌的醋都吃?
“不许笑!”
清清老婆搂着儿子,瞪着眼警告。
“嘘!”
我赶紧对着侄儿做了个手势,把他也逗笑了。
其乐融融啊。
晚上,舒阿姨听说我侄儿从天府老家来了,非要和妹妹一起,请我们一大家子。
晚餐,是在医院附近的一家山城火锅店。
走进这家名为“朝天门码头”的火锅店,墙壁四周,挂满了民国时的老照片。
有纤夫江边奋力拉船的,有老山城街道风情的,也有朝天门码头边,船工和纤夫江边升起的篝火,一口巨大的铁锅,上面的铁丝,吊着大茶壶。下面,是熊熊的柴火燃烧。
团团围坐的人们,有的在碰杯,都是粗瓷茶缸;有的在笑谈;也有的在用长长的木筷,夹着鸭肠,在沸腾的汤里,涮着。
火光映红了人们的脸庞,似乎寒冬也被融化,身边,放着几只小碗,朝天冲小辣椒,像火炬码放。
“哎,清清,这就是山城火锅的起源。”
我卖弄地对着她和儿子,侄儿讲解着。
“山城火锅,又称为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是华夏传统饮食方式,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山城嘉陵江畔、朝天门等码头船工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原料主要是牛毛肚、猪黄喉、鸭肠、牛血旺等。
那个时候,人们对家禽、家畜的内脏,弃之不用,码头工人拿到后,经过洗净,放入已添加牛油和大量辣椒、花椒的大铁锅,涮而食之,麻辣、鲜香、脆嫩,因为符合巴国人,直爽好客和爱憎分明的性格,就流传开来。”
“哦,老公啊,还有这么荡气回肠的历史呀!”
清清老婆感慨万千。
走进包房,舒阿姨和妹妹,还有仓管美女王婷,已经在右侧坐下,中间留了四个位置。
最左面坐着三个人,分别是,范副院长,郝科长,和那个男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