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四章 山南山北皆春水11  屠龙后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十四章 山南山北皆春水11 (第2/3页)

炼铁水。先用砖砌好灶池,炭火烧旺,然后用大火将铁器烧化成汁,再逐渐将三五斤一块的薄铁片,投入灶中,等到铁汁全部化清,如油如水,上面冒起金花绿焰之时,便引出铁汁,流入模内,等注满模具,就算浇铸完毕。

    待火炮铸成三日后,炮身完全冷却,工人门先将模心摇松,待到第五天之时,把模心取出;待第八天之时将土挖开,把炮放倒,两头垫起二尺来高,把模子上的泥打去,清扫干净,炮身也就铸好了。

    炮身铸好后,炮口往往凹凸不平,这时候工人门便用锉刀将炮口打磨整齐光滑。

    张士行过来检查火炮铸造情况,他别的没看,第一眼先看膛内是否光润,膛内光洁才是好炮。看到里面有毛刺和残渣,他命工人用镟刀插入炮口,一点一点把火炮内膛镟得极为光滑。

    待一切就绪之后,最关键的一步是钻火门。大炮的火门位置是否适当,关系到火炮的使用。所以张士行亲自上阵,他对照图纸,查看内膛尺寸,在紧挨炮底处,用纯钢粗钻,蘸上油脂,费了三日功夫,才钻好了火门,火门必须与炮底平行,才算合适。

    火炮炮身全部加工完毕了,张士行命人把这门火炮安装在木制炮车上,围观的琉球人见了无不赞叹,说现在就可以将此火炮推出去与中山国敌人一决雌雄了。

    张士行笑道:“光有火炮,没有火药和炮弹,也是个唬人的家伙,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于是他又召集工匠制作火药,好在琉球岛上硫磺极多,制作火药就方便了很多,以前琉球人不知道如何配比,才能制作出杀人利器—火药,只是单纯的向大明出口硫磺。

    张士行便告诉工匠硝石约占六分,硫磺约占二分,木炭约占二分,按照这样的配比,工匠们终于制成了火药。

    就这样忙碌了两个多月,张士行终于制成了五门火炮,十门虎蹲炮,火铳五十支,火药上千斤,弹丸数百枚。正在此时,巴志也从首里城传来消息,说中山国军队连日来攻城甚急,他快守不住了,命他带着火器,急速赶往首里城支援。

    张士行便从左敷城临时召集了五百人,和自己的那一百骑兵,带着这些火器赶往首里城。

    一行人紧赶慢赶,终于在天黑之前赶到了首里城下。张士行命人叫城,巴志在城上听到后,命令士卒正欲开门,忽然间他指着远处,大叫一声道:“不好。”

    张士行闻声,急忙回头去看,只见远处烟尘滚滚,大队蒙古骑兵冲了过来。

    张士行便命手下士卒不要进城,立刻列开阵势,将大炮架好,对着蒙古骑兵施放,只听的轰隆隆的一阵巨响,数十枚弹丸飞入蒙古骑兵阵中,瞬间砸死十几个人。但由于惯性,大队蒙古骑兵仍向城下冲来,张士行部见状,开始慌乱起来,不及填装火药弹丸。张士行急令他们拿起火铳朝蒙古骑兵开火,砰砰砰一阵排枪响过,又有十几个蒙古骑兵如落叶般坠马,但剩余骑兵眼看就要冲到眼前,张士行这才想起,明军中使用火铳是三段式射击,一排人射击,一排人准备,一排人装填,这才能形成连绵不绝的弹雨,最大程度的杀伤对方。

    他手中只有五十支火铳,数量太少,不足以对上千人的蒙古骑兵形成威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