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8章 风雨欲来 (第2/3页)
:巧妙宣传索马联盟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教育普及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避开敏感的政治体制宣传),将其描绘为非洲自主发展的新希望,吸引了不少非洲本土知识分子和中产阶层的好感。
这些舆论攻势不再局限于非洲或亚洲,而是直接打入欧米主流媒体和学术圈。
通过当地有影响力的学者、前政要和专栏作家发声,形成了不小的声浪,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米国国内进一步升级制裁的舆论空间。
未来进步党利用其遍布全球的政商网络,积极游说米国的主要盟友,特别是欧洲国家。
游说的核心论点是:过度追随米国制裁索马联盟,只会将非洲市场拱手让给其他竞争对手(暗示毛子国和华夏)。
且无助于解决非洲发展的根本问题,反而可能制造更大的动荡和难民潮,最终殃及欧洲自身。
在一些关键议题上,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需要全球合作的领域。
未来进步党影响的非政府组织和专家团体积极与各国政府合作,巧妙地将合作与对非政策的“灵活性”挂钩,软性地为索马联盟争取了一定的国际活动空间。
未来进步党及其盟友发起的这场“体系内”多线作战,虽然无法迫使米国取消对索马联盟的全部制裁,但确实显著增加了米国维持制裁的成本和内外压力。
米国政府内部开始出现分歧,一部分务实派官员认为,对索马联盟的“极限施压”策略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让米国陷入了消耗战,且在国际道义和商业利益上有所失分。
经过一系列幕后磋商和激烈博弈,米国政府最终在某些方面做出了不情愿的妥协:
1.人道主义豁免:默许了部分涉及食品、药品和人道主义物资的贸易通过非美元渠道进行,避免造成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而承受国际指责。
2.项目特定豁免:对索马联盟内一些具有明显民生效益、且由第三方(如联合国机构或中立国企业)参与的基础设施项目,给予了有限的制裁豁免。
3.降低调门:官方层面不再频繁高调抨击索马联盟和EASU,舆论攻击的强度有所下降。
这些妥协看似微小,但对于在困境中挣扎的索马联盟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它意味着最危险的封锁阶段过去,联盟获得了宝贵的喘息和发展窗口。
挺过米国制裁风暴后,索马联盟名声大噪。
东非乃至整个非洲大陆许多饱受经济依附、基础设施落后之苦的国家,看到索马联盟在强权压力下不仅没有崩溃,反而在自主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纷纷投来敬佩和向往的目光。
EASU虽然未能国际化,但在联盟内部及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中,使用率大幅提升,信誉逐渐建立。
联盟提供的安全保障、基建互联互通、以及相对公平的资源合作开发模式,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一时间,申请加入或寻求与索马联盟深化合作的国家络绎不绝。
联盟的版图和经济影响力迅速扩大,俨然成为东非地区毋庸置疑的霸主。
叶柔以其智慧、坚韧和亲和力,被区域内许多领导人视为可靠的伙伴。
叶眉打造的金融和发展体系展现出活力。
杨三领导的军事力量则提供了坚实后盾。
然而,崛起必然伴随新的矛盾。索马联盟的快速扩张,严重触动了一个区域内传统强国的神经——塔国。
塔国位于东非沿海,历史悠久,经济实力原本在区域内领先,拥有东非最现代化的港口蒙巴萨港和相对发达的农业、服务业。
一直以来,塔国都自视为东非的天然领袖和门户。
索马联盟的异军突起,尤其是其大力发展的柏培拉港、基斯马尤港等基础设施,直接挑战了塔共和国在印度洋沿岸物流枢纽的地位。
更让塔共和国执政精英无法忍受的是,索马联盟的发展模式和政治向心力,吸引了不少原本属于塔国势力范围的内陆国家。
如乌过、卢国的一部分势力,开始向索马联盟靠拢,这直接影响到了塔国的地缘政治利益和经济收益。
两国关系迅速恶化,从经济竞争上升到政治指责,再到边境摩擦。
塔共和国加强了与米国的军事合作,引进先进武器装备,频繁在边境地区举行军事演习,矛头直指索马联盟。
边境线上,双方士兵的巡逻队不时遭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