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4章 捏着鼻子谈判的大国 (第3/3页)
的地区,迅速跃升为非洲清洁能源技术的输出国和领导者。
其生产的电池模组、太阳能板、小型家用储能系统风靡整个非洲大陆,甚至开始挤压一些传统工业强国在非洲新能源市场的份额。
“东非模式”引起了全球关注。他们不仅卖产品,更依托战士集团的基建能力,提供从电站设计、建设到运营维护的一揽子能源解决方案。
许多非洲国家发现,与其分别购买设备和技术,不如直接引入东非共和国的成熟模式和相对廉价的“EASU贷款”,快速提升本国的基础设施水平。
东非共和国,俨然已成为非洲新能源领域无可争议的霸主。
东非共和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异军突起,以及其通过“国家资源公司”模式对关键矿产资源的严格控制,让那些曾经对其施加制裁的西方大国陷入了尴尬境地。
他们的高科技产业、汽车制造业,尤其是蓬勃发展的新能源行业,极度依赖来自非洲的钴、锂、稀土等关键原材料。
过去,他们可以通过跨国公司轻松获取这些资源。
但现在,东非共和国将这些资源与本土加工和新能源产业深度绑定,要么购买高附加值的电池材料或组件,要么接受其“资源换基建”或“EASU结算”的模式,想再以低价直接掠夺原材料变得异常困难。
米国起初试图施加更大的压力,甚至考虑对东非共和国的电池和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关税。
但他们很快发现,这样做只会推高本国新能源产业的成本,减缓其能源转型步伐,反而将市场更大份额让给了东非共和国及其合作伙伴(如南里奥格兰德联邦等)。
欧洲国家,特别是汉斯国和三色国的汽车巨头与电力企业,首先坐不住了。
他们的生产线不能停,他们的能源转型计划不能搁浅。
在经过激烈的内部争论和利益权衡后,他们不得不绕过米国的部分阻挠,开始与东非共和国进行务实接触。
谈判是艰苦的。叶眉带领的外交和经贸团队,在兄弟集团商业情报的辅助下,牢牢掌握着主动权。
一位欧洲大国的特使在私下抱怨:
“和这些东非人谈判真是太难受了!他们对我们的人权指责嗤之以鼻,对所谓的‘民主标准’避而不谈,只盯着资源定价权、技术转让比例和EASU结算份额。可我们偏偏还需要他们的钴和电池!”
最终,一些欧洲企业不得不“捏着鼻子”接受了部分条件,
与东非国家资源公司成立合资企业,共同开发特定矿区,并承诺在当地建立研发中心或更高级别的加工厂。
在部分大宗交易中,接受一定比例的EASU结算;采购东非共和国生产的、符合标准的光伏组件和储能系统。
这些合作,虽然带有不情愿的色彩,但却在事实上打破了米国主导的孤立政策,为东非共和国带来了宝贵的外汇、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极大地提升了EASU的国际认可度。
杨三在军方内部会议上,略带讽刺地评价:“以前他们用枪炮和我们说话,现在用合同和条款。本质上没什么不同,都是利益。只不过现在,我们手里也有了硬家伙(指资源和关键技术)。”
叶柔则看得更远:“不要被暂时的合作迷惑。他们只是暂时妥协。我们必须利用这个窗口期,加快自身科技研发和产业升级,决不能停留在产业链的中低端。”
“同时,内部治理和民生改善不能松懈,这才是我们应对一切挑战的根本。”
东非共和国以其对资源的有效掌控和在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崛起,不仅在非洲确立了新的领导地位,也在全球格局中撬开了一道缝隙,形成了一个以其为核心的、新的区域经济循环圈。
提供关键矿产、新能源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吸引投资,并用EASU逐步扩大结算范围。
在共和国内部,资源开发带来的财富被有计划地投入到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领域。
瓦萨镇通了稳定的电网和柏油路,库马村的小学盖起了崭新的教学楼,老卡布用儿子寄回来的钱翻修了房子,还买了更多的羊羔。
阿依莎的商店扩大了规模,成为了镇上小有名气的“女企业家”。
莱瓦因为服役期间表现优异,被保送进入新成立的“共和国陆军军官学院”深造。
生活,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好。对“守护者”和共和国的支持,也因此变得更加坚实。
然而,危机从未远离。塔国残余势力在外部势力的持续输血下,变得更加隐秘和凶残,他们开始针对矿区和能源设施发动更多自杀式袭击。
国际上的敌视力量,一方面在谈判桌上虚与委蛇,另一方面则加大了对共和国内部反对派(主要是那些在权力分配中失意的旧势力)的支持,试图从内部瓦解这个新兴的实体。
更大的风暴,或许正在酝酿。东非共和国的崛起,已经不可避免地触动了旧有全球利益格局,未来的挑战,将更加复杂和凶险。
但无论如何,这片古老的土地已经按自己的方式开始了新的心跳,强劲而有力,再也无法被忽视。
叶柔、叶眉和他们的同伴们,站在历史交汇处,深知他们开启的,是一条无法回头的、通往未知与辉煌的漫漫长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