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第9节没有新娘的婚宴  追赶太阳的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一章第9节没有新娘的婚宴 (第3/3页)

里的人都是干体力活儿,能吃是肯定的,所以碗里都是装的满满的。有一句笑话,‘吃回席,饱一集’在河北中部的农村里,宴席上分凉菜和热菜。坐席,是人们去赴宴的习惯说法,古人席地而坐,所以席是常见的用具,铺在底下的叫筵,覆在上面的叫席。通称筵席。桌子是从邻居家借来的炕桌,炕桌有35公分高,这是专门用来在炕上吃饭的桌子,一家人围在桌子周围,但是用在筵席上就显得有点矮,再说光有桌子,从来不准备坐的东西。说是坐席,只是一种名称,并见不到席子。

    人们只好自己找个半头砖什么的,支一支屁股,反正时间也不会太常。不管五冬六夏,坐席都是在院子里,河北中部在北纬36°以上,冬天太阳出来以后,尤其是在中午时分,晒的热热乎乎。比屋子里还暖和。坐席的人多时,还要借邻居的院子。上席在正房的堂屋里,那里放一张八仙桌,四面个放一条板凳,主客是送亲的人,陪客的是娶亲的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头席不起席,外边的人不能先起席,这是对娘家人的尊重。真正坐席的人是新娘子,她们在新房内摆上炕桌,在炕席上盘腿而坐,陪着新娘子的人是自家姑姑,姨。婶子大娘。还有一桌在正房东头屋里是上房,里边坐着舅舅姑父等长辈。在院子里的最上席是本村岁数最大的老人,他们是被请来的,农村里,乡风淳朴,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在农村里有句俗话‘人怕坐上席,猪怕吃好地’人只要做在上席,说明人老了。然而猪平时都是喂一些泔水,红薯叶子,只有人们想吃肉了才喂粮食催肥。

    院子里的老人们不用炕桌,而是放一张大方桌,有四条板凳供老人们坐。通常是一席七个人,有时候来的人多了准备的席少,只能在每桌上加一两个人。加了人菜少了,就多上一些主食,总之要让人们吃饱。凡是都有正反两面,也有准备的席多,人来的少,那就分给邻居们,一家一碗或者是更多一些,乡亲、乡亲,远亲不如近邻,在个大城市里,或者是在国外都有同乡会。他们的关系是亲近的。宴席开始先上八道凉菜,四荤、四素。这是喝酒的菜,在凉菜里,说一下腌豆儿,先把大绿豆煮熟,在把白菜帮子切成1.5寸长然后切成细丝,用开水焯一下,捞出来过凉水,然或把大绿豆和在一起,用酱油醋加盐调制,最后淋上芝麻油。这种凉菜不管是在宴席上,还是过年,家家都在做着吃,它是最好的下酒菜。再有就是凉菜里的灌肠子,是用猪的大小肠子翻过来洗干净,把瘦肉剁成小块儿,在盆子的最底下放葱姜蒜一次放肉放红薯淀粉,把煮过肉的汤烧开,倒入盆内,搅拌成糊状,稀稠是关键。把大肠剪成一尺来长,一头用线绑住,然后用注管插入大肠令一头,灌入伴好的糊糊。不能太满,再用线绑住,放入大锅里,用小火煮,不能开锅,要有专人拿一根针不时的在肠子上扎一下,放气,不然就煮崩了,不但瞎了一根肠子,红薯淀粉也会把这一锅汤毁了。所以要让有经验的人去做。这是最考验厨子手艺的一道菜。经常坐席的人一吃灌肠子就知道今天宴席味道怎么样。

    那时候农村里的厨子,虽然没有考取厨师证书,可是他们做中餐的手艺,不亚于现在的五星级大酒店的厨师。不是说的夸张,那个年代的人们也只有在宴席上才能吃到肉、和白面卷子。热菜也叫主菜,都是蒸熟,在宴席上从不炒菜。八个碗里分别装上荤素两中菜,在河北中部是按‘正定’八大碗流传至今,据说三国里的赵子龙领兵打了胜仗总是用八大碗来犒赏三军。八大碗四荤、趴肉条、方肉、肘子、炸丸子。四素里面的炸粘丸子与西部地区的炸糕用料一样,只是做法不同,河北人用黍子面加水和的不软不硬、揉成小擀面杖哪么粗的细条,掐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剂子,用手转着圈的捏成一个凹进去的园壳,再把花生米芝麻炒熟压碎和入少许白糖制成陷,放入园壳内,捏住揉园,就像元宵哪么大,在油锅里慢慢炸熟。装在碗里,打蒸锅时在放一点白糖,很好吃。它是孩子们和女人的最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