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第14节家庭的希望  追赶太阳的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一章第14节家庭的希望 (第3/3页)

占地过来将媳妇抱在推车上,大姑姑抱着孩子跟在后面,一家人回到病房,“亲家母你看这孩子多胖”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大姑姑管自己的妯娌叫亲家母。

    病房医生过来查房,认真的检查者产妇的各种体症,又看了看婴儿,“这小子八斤半,出生时难产,几次都要放弃了,是你们家媳妇一直在坚持着。好了,大人孩子都没事,明天就出院吧”奶奶过来用自家的白布换去了医院的纱布,奶奶认真的包着自己的亲孙子,包好了,抱到燕子身边,“给你儿子喂奶吧”“娘,还没有下来”“没事,让他吃吧,嘬着嘬就下了”大姑姑在食堂里等着熬小米粥,还不时的提醒着‘别忘了放红糖’。那时的农村里,不管谁家生孩子,附近的乡亲们都送吃的,不过送东西是有时间要求,孩子出生的第4天、和第6天不能去,老人们说是怕重四六风。这种乡俗也不知道传了多少辈子。有送鸡蛋的、有炸麻糖的(城里人叫油条)大多数还是送挂面,挂面是干的,能放很长时间,在村里人源好一点,或者是队干部收的自己家吃不完,还得送出去,总不能让它放坏吧。

    尤其是娘家人拿的最多,孩子出生三天的时候,娘家来人看望闺女,亲娘、嫂子、姐妹都来,娘来了就不走了,要伺候几天坐月子的闺女。一是放心不下自家闺女,二是来商量什么时候做‘九日’,再就是替换几天忙里忙外的婆婆,在河北中部的农村里,婆婆要伺候儿媳妇整整一个月,不让她下地、不让她沾水,月子里要是落下了病一辈子都难好。听说只能再下次坐月子时,加倍的小心,要能养好那也是万福。那个地方的人,常年吃红薯面,脾胃非常弱,所以,产妇在生孩子的头几天,每天只能吃小米稀粥,以来养胃,更利于产妇的消化,喝小米稀粥一会就饿,那就再做,总之一天要做四到六顿饭。再加上接待来送东西的乡亲,忙是肯定地。

    做‘九日’是河北中部农村里也不知道传了几辈子的习惯,就是孩子出生的第9天,要大摆筵席,对不比娶媳妇时差。做‘九日’只给头生的第一胎做。一后不管生多少,都不做。生头胎时,大多数的爷爷奶奶都还在世,有的见到了四辈人,更有长寿者能见到五辈人。所以,那是特大的喜事。做‘九日’时赴宴的娘家人最多,所有走动着的亲戚都要来,所以,养活闺女并不比养活儿子事少。宴席上的吃食与娶媳妇时一样,唯有一样是必须要有的,那就是‘芝麻盐’它是头一道菜,人们把它放在鸡蛋汤里,或者是用大卷子蘸着吃。

    还有一个特别的习惯,本生产队的人,在做‘九日’那天谁也不去坐席,一来是坐席得拿份子钱,那个年代最缺的就是钱,再说办事的人家也承担不了那么多的人来做席,聪明的人们想到一个好办法,做过九日以后,有小队长牵头,在早晨上工时,队长就对社员们说“双禄家抱孙子了,今天中午去他家喝喜酒,每人拿两毛钱”这种喝喜酒的形式最好,主家只准备酒,下酒的凉菜扔然是‘腌豆儿’社员们下了工吃过饭,听生产队的钟声一响,便三五成群的来到双禄家,双禄两口子早在路口迎候着,见面总免不了寒暄几句,“老哥,抱孙子了,恭喜啦”“瞧吧你两口子乐的,一会多喝几杯”喜事吗,大伙都高兴。酒、菜、是管够的,小队长掌握着火候呢,要是全喝醉了那么下午谁去干活。远亲不如近邻,一个生产队的人就跟一家人差不多。那种形式和气氛,只有在那个年代才可能有。

    金色的阳光里,

    一颗小草吐着嫩绿。

    鲜艳的小花沐浴着风和雨,

    我想把星星摘下来送给你。

    把彩虹剪一段做你的外衣,

    让春天的暖阳留下来陪伴你。

    夏天的炙热成为你成长的动力,

    秋天的白云伴你高高飞起。

    皑皑白雪是你品得的唯一,

    上帝赐给我的天使,

    我用生命呵护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