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46节不像买卖人 (第3/3页)
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都是想为老百姓做点事。当然人民不会亏待他们,社会也回给他们回馈。
大棚里的土豆,比凉地上的早熟半个月,土豆秧苗还嫩绿,刨土豆那天,人们又了看,一镢头下去,一窝土豆,大小均匀,半亩地不到,半前上就刨完了,用称称过,1800斤,人们砸着嘴,照这样一亩地就是3600斤,占地把土豆秧苗分成几份,“乡亲们,谁家有羊,把这些土豆苗弄回去吧,”大棚种植的成功,鼓舞着群众们的热情,人们纷纷来到村委会,对主任说:“李经理就是个能人,半亩地收了快两千斤土豆,把我家的十亩地交出来让他种。”地一下子多起来。
但是,要是都建成大棚,又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周副县长答应的,无息带款还没有下来,占地感觉到压力,找王主任想想办法,“大忙人,有什么事,”“王主任,找你是想商量一下建大棚的事,那块地全包给你了,按合同规定,到秋收后给我们钱就万事大吉了。”王主任笑着说。“正经事,地有了,建大棚需要很多资金,县里贷款还没下来,想通过你,在村里找几家有钱的,借他们的钱也行,让他们参股更好,反正这是县里的摊子,又有你这主任天天看着,钱跑不了,人更跑不了,”王书记不笑了,一本正经的说:“我早就算了,建大棚可不是个小数目,可是不建又不能高产,按你原先在红山口的种植方法,在这里不行,这里的气候寒冷,土豆还没有完全成熟,一场冷空气过境,就把秧苗冻蔫了,人们只能无奈的刨出来,所以产量一直上不去。
这也就是一开始,我支持你,建大棚的真时想法,前年市里组织村主任们,去南方参观过,人家的大棚,可是能建成的几乎没有一个村子。”“原来你早就见过大棚呀,”书记笑笑,“你这是最简单的棚,还有温棚,里面都生上火炉子,冬天里面的温度,也保持在植物生长的温度,太热了掀起一个口子,太阳一出来就把棚上的草帘子卷起来,不等太阳下山就盖上草帘子,用东西压好,种大棚最怕连阴天,外面下这小雨,几天不见阳光,棚里温度高,湿度大,这样蔬菜就会腐烂,人们急了,就用吹风机往里边吹风,人家那是大功力的,嗡嗡的声音老远就听见了。
不过咱们不是种蔬菜,没有那么娇贵,土豆是大田作物,种上了,只要有水就能有收成,只是收的多与少的问题。”王主任的一席话,让占地刮目想看,没想到,干部们都不是白当的,一个当家人,要管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当家人,肯定要管整个村子人的生活。人在的位置不一样,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所以,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当官。
占地自愧不如,“王主任,佩服你们这些,心里装着老百姓的当官人,从这一件小事上,就能说明问题,”“李经理你刚才提到,让人入股的事,我找几个人商量一下,毕竟是让人家出钱,随说秋后可以按股份分红,但是,投资肯定有风险,这一点你最清楚,这村里倒是有几家有钱的,有消息了我通知你,”占地也知道这种事急不得,不能老是催人们,那样好像是,故意拉人下水,给他们时间让他们考虑。
加工厂就在哪放着,天天出这淀粉,谁都能看见,一天拉出去一车,究竟挣多少钱人们不知道,占地听工人们私下议论,‘一天出一车货,少说也有四吨吧,这李经理得挣多少钱,’‘别瞎说,这是县里的厂子,他只是投了一点钱,让他管着这个厂子罢了,你没见周主任隔几天就来一趟,大头还是县里挣。’‘听说他在红山口,就搞的很好,村里人都说,比自己种地,多收入一倍,又省心又多挣钱,多好的事情。
咱们村的人,还不愿意把那块饿不死,又养不活人的地转让出来,人家用的是,现代化的种植方法,再用上高产的种子,县里的技术员,经常去地里看看缺什么,就补什么。’‘你这是听谁说的,好像你亲自见过样,’“我连襟,就在红山口的厂子里干活,过年我们去岳父家,串亲戚时他亲口说的。’ 不信你问他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