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一十四章:大明双屠!  织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五百一十四章:大明双屠! (第1/3页)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

    潼关,始设于东汉末年时,当时的旧关城建在黄土塬上,至隋代时向南移了数里距离,可到了唐朝武则天时代,又向北迁回了黄土塬下,成为了潼关城的旧址。

    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通衢之地,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这个地方的形势十分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十二连城;其北则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而西面又临近西岳华山之险。

    可以说,潼关周围是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可容一车一马通过。

    “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此地的形势之险要,一点也不为过,就连杜甫游历此地后也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传于后世。

    正是因为潼关的位置重要,大明朝在此地专门设置了潼关卫,镇守一方平安,并开始了对潼关的修缮,以及进一步扩建。

    增修扩建后的潼关城,城墙依山势曲折蜿蜒,东南包括了麒麟山、砚台和笔架山,西南囊括凤凰山和蝎子山,并将潼河入黄河段囊括进关城之内,使得由南向北流入黄河的潼河穿越潼关城而过。

    由此,潼关城的防守能力得到了极大增强。

    同时,潼河水也成为城中的灌溉用水和饮用水,浇灌着潼关城里的一千多亩田地,使得潼关城内的粮食供给问题得到极大缓解,真正做到了易守难攻,且能够长久坚持固守。

    潼关城南高北低,北临黄河,东、西、北三面城墙高五丈,而南边的城墙,最高处竟有十丈。整个城池周长近十二里。

    共修筑有六处城门,每处各有两洞,中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