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终于住上了玻璃房 (第2/3页)
制出类似现代的无色玻璃器物。
比如说,赵煦在现代的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手里,就见过不少精美的唐宋时期的琉璃器物。
其中从唐代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那些顶级的琉璃器物,哪怕和现代工业制品相比,也不逊色了。
关键,这些器物,还都用了吹制技术。
是的!
在隋唐时期,琉璃以及所谓的无色琉璃器物,就已在用吹制技术了。
这些技术,在大宋也传承了下来。
很多士大夫家里,都有着琉璃器皿。
赵煦的父皇生前,甚至有一整套琉璃陈设器——其中最大的一件是蓝色琉璃梅瓶!
当然了,这些东西每一件的制成,都不容易。
需要花费重金,反复烧制,经历多次失败,才能制出一件堪用的器物。
所以,赵煦让沈括在专一制造军器局中,设立了‘琉璃司’,从内侍省、六部有司以及民间,招募了上百名经验丰富的琉璃匠人。
然后,就交给他们一个任务——烧制平板无色透明玻璃,同时研发出水银玻璃镜。
这可是很赚钱的!
所以,赵煦给他们的经费是无上限!
在沈括的主持下,琉璃司内的工匠与官员,用了两年时间,攻克了无色平板透明玻璃的烧制/吹制技术。
之所以这么快,自然是因为,有很多前置科技树,都已经被前人点亮了。
比如说,在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在琉璃的烧制过程加入草木灰了。
南北朝发明了麦秆和生石灰煅烧烧碱的技术后,就拿着这些东西往琉璃里面怼了!
隋唐之后,各种有色透明琉璃甚至无色透明琉璃器物,开始纷纷涌现,并进入士大夫贵族们的生活中。
所以,沈括和他的琉璃司,实际要攻克的只有三个事情:第一,廉价琉璃批量生产技术;第二,廉价的无色透明琉璃批量烧制技术;第三:平板玻璃烧制技术。
前两点,是耗时最多的步骤。
因为,如今的匠人,生产和制造各种东西,都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的。
且多数人的方法,都是祖传的。
好多技术,不落文字,且传父不传子。
这就导致了,好多人其实既不懂自己的方法,也不懂为什么?
他们只知道,自己的父祖/师傅是这么做的。
他们也就跟着这么做。
改良?改进?
不存在的!
所以,在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