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0章 不会吧?刚组的队伍初体验就要冲牌??? (第2/3页)
出乎意料的不错。
启动反应竟然只有0.145秒。
所有人里面排名第一位。
虽然也不是说甩开了其余人多少,但起码能够占据一丁点的优势。
起码没有劣势。
而这点优势,现在你看起来没什么。
汇聚到比赛的后面,也许就会成为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
不过先说回到第一棒。
2013年莫斯科世锦赛女子4×100米接力赛第六道,袁奇奇站在起跑线前,身体的每一寸肌肉都已进入竞技状态。
她的站位并非随意而定,双脚前后开立,前脚掌与起跑线保持30厘米左右的距离,后脚脚尖与前脚脚跟在一条垂直线上,这种站姿能让她在起跑瞬间最大限度地调动腿部肌群。
她的大腿肌肉天赋。
也是全身最有优势的肌肉群。
这么做,也是应对天赋出手。
发令枪响的刹那,袁奇奇的反应时间定格在0.145秒。
她的身体如同被压缩的弹簧突然释放,后脚脚跟迅速抬起。
前脚掌以45度角猛蹬地面。
股四头肌在0.03秒内完成从放松到极致收缩的转换。
产生的爆发力通过踝关节传递到地面。
形成向前的推力。
此时,她的上半身前倾38度,选择这个角度是因为,小于35度会导致重心过低难以加速。
大于40度则目前容易失去平衡。
38度恰好能让身体在获得向前惯性的同时,保持调整姿态的灵活性。
进入加速阶段,袁奇奇的步频展现出独特的节奏。前10米内,她完成了7步跑动,步长从1.2米逐步增加到1.5米。
每一步的着地时间从0.08秒缩短至0.05秒。
这种“短步高频”向“长步快频”的过渡方式,与牙买加选手卡丽·拉塞尔的“一步到位”式大步幅不同。
也区别于美国选手杰妮巴·塔尔莫的“高频不变”模式。
她的踝关节背屈角度达到25度。
比其她选手平均高出5度。
这意味着脚掌与地面接触时的缓冲时间更长……
能有效减少地面对腿部的反冲击力。
让肌肉在蹬地时更专注于向前发力而非对抗震动。
袁奇奇挂肉天赋一直很可以。
她的最大问题,从不是肌肉的增长上。
而是肌肉效率的专业转化率上。
这一点。
在她所处的这个时间线上。
发育的打基础时期,根本就不可能去做好。
因为国内根本没有这个方面的认知。
即便是苏神她们也是2014 2015的时候才真正的国外学到一点东西。
兰迪更是16年之后才接手苏神。
连男子队伍都是这样的待遇。
还是当时的全国第一人。
女子项目方面能够得到照顾就更少。
所以她肯定是最佳成长期和发育期的时候……
没有得到最好的照料。
整个身体的提高期也没有得到多少照顾。
对于短跑来说,肌肉固然要挂,但是如果你只挂肌肉,忽略专项的转化性……
那就本末倒置了。
因为人体这个组织探烦,你学过一点运动学就知道根本就没有死肌肉艺术,有的只是对于某个肌肉专项训练的调动以及转化。
为什么健美运动员那么大的肌肉却运动能力不足,那主要是因为她们的专项没在这个上面,但是如果你和她们比卧推比硬拉,比深蹲比各种各样的固定器械。
你肯定会输,不管你是什么运动员。
因为这本质上就是一个专项转化率的问题。
即便是举重选手因为不练卧推,她们的卧推转化率也很差。
就像短跑运动所需要的专项转化率和长跑运动员所需要的专项转化率不同。
攀岩运动员和格斗运动员的要求不同。
哪怕是天天打工的农民工,同样是因为她们的肌肉应对她们所需要的工作。
但是很可惜这一点即便是到了2050年恐怕都有一大批人蒙在鼓里,因为人类这个动物本质上就是不喜欢深究的动物。
稍微看一点皮毛就会被调动,自己的立场和情绪才是主流。
不然乌合之众这本书也不会这么流行了。
因此运动固然是需要肌肉,但是如果你的肌肉转化率不高,那很有可能还不如那些肌肉小很多,但是转化率更高的运动员成绩好。
了解了这一点,你就知道为什么袁奇奇就连启动都需要做出一定的改变和固定的一些节奏,甚至是角度。
这可都是上一世的,她在这个年纪不可能接触到的东西。
也难怪她未来已经30多了,看到十几岁的小将小小陈,会感叹自己真是年纪大了会感叹青春真好,同时也会感叹自己没有赶上好时候。
毕竟可以说在2018年之前,国内几乎不存在什么科学训练的说法。
都是满瓶不响,半瓶叮当。
当切入弯道的时候,袁奇奇的身体开始进行精密的姿态调整。
她的左肩比右肩低约3厘米,躯干向左倾斜7度,这个倾斜角度随着速度提升逐渐增加到11度。
此时,她的左臂摆幅控制在30厘米左右,右臂则达到55厘米,这种不对称摆臂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身体为平衡离心力自然形成的协调动作——
左臂小幅摆动可减少身体向内侧的偏移。
右臂大幅摆动则能带动躯干维持向前的惯性。
对比与俄国选手奥尔加·贝尔金娜刻意压低左肩的动作相比。
袁奇奇的姿态调整更具流动性。
如果现在有肌电监测显示她的斜方肌和背阔肌的收缩强度,那绝对可以发现,在这个时候,袁奇奇比贝尔金娜低12%。
这意味着她在保持平衡时消耗的能量更少。
在弯道技术的核心环节——步频与步长的配比上,袁奇奇展现了超越同龄选手的成熟。
砰砰砰砰砰。
砰砰砰砰砰。
砰砰砰砰砰。
秘诀在于她的“弯道步点精准度”:每一步的落地点都在跑道左侧距分道线30厘米的虚拟线上,这个位置是经过计算的最优路线——
比靠近内侧分道线节省0.5米距离。
比靠近外侧分道线减少15%的离心力影响。
依靠这些,她冲进去弯道的时候。
就已经拿到了不错的位置。
但是这还不够。
袁奇奇还想要做更多。
她们这一代人都是看着陈娟成长起来的。
所以结果她们每一个人都在心中有一个想法。
那就是和韦勇丽一样。
自己将来要是能帮上陈娟就好了。
现在自己有这个机会了。
而且也有这个能力。
那。
当然不想错过。
肌肉调动方面,袁奇奇的腘绳肌使用效率成为关键。
在蹬地阶段,她的腘绳肌与股四头肌的发力比例为1:1.8,而其她选手平均为1:2.3。
这意味着她的小腿回收速度更快,当股四头肌完成蹬地动作时,腘绳肌能在0.02秒内迅速收缩,将小腿向前牵拉,使脚落地时间比对手提前0.015秒。
这种“股四头肌主导蹬地、腘绳肌主导回收”的协同模式,让她的步频在保持高速的同时,甚至肌肉恢复时间比拉塞尔多出0.008秒。
这在40米的短距离奔跑中,足以多完成半步有效蹬地。
依靠这一些改变,在弯道的时候。
袁奇奇甚至已经压制了俄罗斯,德国,甚至是小鹰国。
小鹰国都压住了,更不要说巴西或者法国。
甚至她发现自己即便是依靠纯跑动。
都能够压制这一些国家的第一棒。
起码不会落于下风。
这一点很重要。
给了袁奇奇更多信心。
让她冲击起来更有劲。
“袁奇奇启动不错,没有落于下风。”
“弯道也不错,甚至……有些压住了其余人?”
“除了牙买加和美国队,她好像连小鹰国第一棒都压住了?!”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
“稳住这个位置!”
“交接要到了,一定要做好啊!”
年轻队员。
就是最怕在交接环节出问题。
精气神之类的都不会差。
但是这种交接考验的可不仅仅只有锐气。
经验沉稳度,熟练度,以及临场的发挥能力。
缺一不可。
这也是接力比赛比单纯的跑步更有悬念的地方。
如果你的交接做的不好,就算是美国队。
就算是牙买加。
也得遗憾出局。
即便是不出局,耽搁了这么一下,也会被平常轻松拉爆的队伍反过来击败。
所以交接的这一瞬间很重要。
李韬也紧紧的盯着。
毕竟第一棒。
的确是。
跑得不错。
不是吗。
有机会的话,最好还是能够守住啊。
现在还没有修改接力的交接区,那是2017年以后的事情。
所以现在还有预跑区域。
看着前面的孔令薇已经准备好预跑。
袁奇奇身体姿态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上半身前倾角度比弯道阶段减小3度。
既维持着不错的高速。
又让躯干有足够的稳定性完成传棒动作。
这是4×100米接力第一棒最关键的技术转换:从“纯冲刺”到“冲刺+传棒准备”的模式切换。
孔令薇开始预跑。
这个时候袁奇奇也进入接力区。
只见她的右手自然向后伸展,掌心朝外,拇指与食指形成一个略大于接力棒直径的环形。
这个手势有两个技术要点:
一是手腕保持微屈,避免僵硬导致传棒时的冲击力损伤关节。
二是手臂位置稳定在腰侧后方20厘米处,既不会因太靠后影响摆臂平衡,也不会因太靠前让接棒手够不着。
此时她的步频刻意稳定在4.5步/秒。
步长保持1.9米不变。
这种“锁节奏”的动作是给第二棒孔令薇的信号——
然后就是。
接下来的3步内。
将传棒动作将完成。
孔令薇在接力区前3米处进一步加速。
她的启动时机卡得不错。
比预赛好不少。
预赛的时候还是有些紧张。
回去她好好反省。
决赛这里就不仅仅只关注自己。
也开始关注第一棒袁奇奇过来的频率和距离。
这才是一个优秀的交接要做的事情。
只关注自己。
那是北美洲的交接办法。
而且不适用在除牙买加和美国队之外的……任何队伍上。
袁奇奇的右脚刚落地。
她便迈出第一步。
两人步频形成一个接近的同步——
这是苏神告诉的接力成功的核心原理。
即传棒者与接棒者的步点重合。
避免因节奏错位导致的停顿。
任何一个人跑得太快,或者任何一个人跑得太慢都不行。
这是接力比赛。
是团队作战。
要的是配合。
慢的人应该快一点,快的人也要等一等慢的人,这样才能完成一次更好的交接棒。
不然都只顾个人的话,不是失误就是容易掉棒。
肯定出意外的概率会变高。
孔令薇她的左臂向前探出。
掌心朝内。
手指自然张开。
与袁奇奇的右手形成“掌心相对”的对接姿势。
这种改进后的姿势比单纯“握棒端”接法更高效。
因为掌心接触面积大。
容错率更高。
即便两人位置有细微偏差。
也能通过手指的微调完成交接。
砰砰砰砰砰。
砰砰砰砰砰。
两个人的身影越来越接近。
这个时候其余的队伍也在开始完成自己的交接。
小鹰国队她们的交接是最流畅的一个。
原本还落后的她们就通过一个交接瞬间又冲到了第三的位置,然后……
也利用这一点。
大幅度缩小了一波和前面美国队以及牙买加队的差距。
当然法国队和巴西队这里都做的不错。
这已经不是几年前了。
08年之后几乎每个国家的交接能力都在提升。
不再是以上个世纪为标准的时代。
几十年这个交接的技术都没有太大的扩充以及普及。
现在可不是这个时代。
而且所有人的交接技术都渐渐提升之后,如果你的技术不提升。
那你不就是落后吗?
当然也有不在意的。
那就是牙买加和美国队。
虽然她们的交接明显的顿了顿。
可这不影响运动员脸上自信的表情。
仿佛这种场景虽然不完美,但也不影响她们去夺金。
不影响她们成为第一。
这就是美牙两国的傲气。
随着两个人的不断接近。
袁奇奇和孔令薇……
即将进入这电光火石的传接刹那。
传棒瞬间发生在袁奇奇的右脚再次落地时。
只见她她的右手腕以小臂为轴。
向内旋拧30度。
这个动作不是靠手腕单独发力,而是由肱二头肌带动小臂转动,力量从肩部传导至指尖,形成一个连贯的“推送”而非“投掷”动作。
做了一些改动。
可都是苏神亲自在二沙岛进行的推广。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技术。
在咱们这里。
就是显得比其余国家用的更好。
效果更佳。
就是因为有苏神在。
有重开的苏神在。
这是关键技术差异。
原本传棒容易因发力过猛导致棒体晃动,而推送式依靠身体惯性带棒前进,更稳定。
此时孔令薇的左手恰好迎上。
拇指与食指瞬间扣住棒体中段。
这个位置是接力棒的重心点。
握住这里能最快掌握平衡。
减少接棒后的调整时间。
交接过程中,两人的身体距离控制在60厘米左右。
太近容易发生碰撞,太远则增加传棒难度。
袁奇奇的右臂在送棒后没有立刻收回,而是保持伸展姿势随身体惯性后摆。
这是为了避免手臂回收时干扰孔令薇的动作——很多接力失误就出在传棒者急于收臂,导致肘部碰撞接棒者。
这个点。
苏神在优化的时候。
自然考虑了进去。
尤其是女子接力。
因为核心的力量不如男子,就导致她们在交接的时候身体的波动更大,不稳定性更大。
如果她们都能做好这一点。
那么放在男子的身上。
效果将会更好。
孔令薇接棒后。
左手迅速将棒体向身体内侧拉动,同时右臂摆幅加大。
借助身体转动的力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