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5章 请让这个世界纪录,由我们多保持一段时间吧 (第2/3页)
“我相信这一点,咱们的运动健儿肯定比我心里更清楚。”
“反正今天的这场大战,其实就是看看谁是世界接力之王。”
“是我们继续夺冠。还是牙买加通过训练反杀,亦或是美国队异军突起。”
“这三国之间的厮杀就是这一次4×100米接力赛的最大看点。”
“我也觉得李指导说的没错。”杨剑微微颔首:“到了这一步,细微之间的差别都可能葬送比赛的胜利。”
“而且你在交接部分以及启动部分损失多少时间,够不够流畅恐怕都是最终胜利与否的导火索。”
“好了,运动员们已经完成了最后的试跑,现在裁判让所有运动员都回到了自己该在的位置上。”
说完。
就听到电子口令响起。
On your marks。
“紧张刺激的大战即将开始。”
“让我们看看谁能笑到最后。”
set。
“启动一定要做好,千万不能在这里被拉开或者出现失误。”
李韬虽然知道自己的叮嘱没什么用,但还是神使鬼差的说了一句。
毕竟现在看世界接力大赛的决赛已经和当初的心态不同。
当初咱们只是旁观者,根本就没有自己的队伍可以加油,那自然更多是作为看客的心态在观赏。
可现在那就当不了纯粹的看客了。
现在更多的还是会站在自己国家的角度。
更多的带入个人的情绪和感情。
这就像是你看之前的世界杯结束,以及之后的世界杯解说,再去回看02年的世界杯解说那种心情是完全不同的。
不仅仅是观看比赛的你,包括解说员都是一样。
这就是有自己人站在赛场带来的不同。
劳逸现在已经在大赛上比赛了这么多年。面对任何一名选手,都不会有任何的心情波动。
不管你是牙买加的卡特。
还是美国队的基蒙斯,哦不对,他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美国的第一棒换成了91年的西蒙斯,啊,是西尔蒙。
抱歉抱歉,劳逸的英文水平虽然比一起刚入队的时候有突飞猛进,日常交谈也不在话下了,但是这些外国人的名字……
他还是很难记清楚。
甚至有时候都在吐槽这些外国人名字,怎么这么难记呢?
而且听起来这么相似。
这工作简直是比大晚上去摸黑认出自家的牛崽子,还要困难。
各队第一棒运动员在起跑器前的站位已暗藏技术逻辑。
这并非简单的“等待发令”,而是通过身体姿态的微调完成肌肉预激活,为启动瞬间的爆发力传导铺垫基础。
像这种大型比赛,有不少人在等着看,也有不少的教练团队带着自己的年轻弟子在看这场比赛。
顺便跟他们讲,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国内,已经去基层历练的大刘洋,正在和自己的小队员们逐一解说,别看这些运动员小,但这些看起来还很小的人都是中国田径的未来。
所有的这些高手都来源于基层的土壤。
尤其是他们这些经历过苏联是各种各样落后方式,甚至是四不像方式培养的运动员。
更加明白去基层的重要性,因为基层这一关都过不好,那就不会有好的苗子再送上来或者说……
即便是有好的苗子。
也会因为基层的训练不给力,甚至拔苗助长。
早早就出现毁灭性的伤病。
谢正业就是例子。
十三四岁的时候,要不是苏神把他接到了二沙岛历史上他会经历一次几乎毁灭性的伤病,他硬是依靠自己超凡的身体素质顶了过来,但是呢,绝对损伤了他的上限。
所以说把基层的基础打好。
才是一个健康的田径人才输送环境。
“你们看看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阿约德勒·塔夫站在第一道时,双脚前后间距约与肩同宽,前脚掌踩在起跑器踏板的前1/3处,脚跟微微悬空;后脚脚掌完全贴合踏板,膝关节屈角约110°,比多数运动员小5-8°。”
“这是典型的“短步幅启动预备式”,通过缩小后膝屈角减少启动时的膝关节发力行程,意图提升蹬摆节奏的紧凑性。他的上半身前倾幅度较大,背部与地面夹角约45°,双臂自然下垂时指尖几乎触碰到膝盖,肩胛骨微微内收,这一姿态能让背阔肌和菱形肌提前进入“预紧张”状态,避免启动时上半身晃动导致的力量分散。”
“加拿大的加文·斯梅利在第二道的预备姿态则截然相反,后膝屈角达到118°,上半身前倾幅度更小,背部与地面夹角约55°,双手撑地时肘部并非完全伸直,而是保持5°左右的微屈。这种“缓冲式预备”是为了应对启动瞬间地面反作用力对肘关节的冲击。他的头部并未刻意低下,而是保持自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