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9章 四人晋级!终于大家都成长起来了 (第3/3页)
渐拉开距离,却没有盲目提速,只是按照训练时的节奏,一点点调整呼吸与摆臂的配合。
跑过45米时,梁晓静的呼吸从“两步一吸”调整为“三步一吸”,这是她根据自身耐力特点制定的策略——
前半程高频呼吸保证氧气供应,后半程延长呼吸周期,减少呼吸对动作节奏的干扰。她的核心肌群始终保持紧绷,像一块坚硬的钢板,将下肢蹬地的力量高效传递到全身,确保身体姿态不会因为疲劳而变形。
55米处,梁晓静敏锐地察觉到葛曼奇的节奏出现了波动。葛曼奇为了追上袁奇奇,刻意加大了摆臂幅度,导致上半身微微晃动,步频也变得忽快忽慢。
梁晓静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她在保持核心稳定的前提下,悄悄加快了摆臂的速度,借助摆臂的牵引力,让步频自然提升。
这种“借力加速”的方式比直接发力更省力,也更符合她“稳字当头”的技术风格。
60米标记线处,梁晓静已经追上了葛曼奇,两人再次并肩跑在一起。
她没有急于超越,而是保持在葛曼奇左侧半步的位置,既能观察对方的动作,又不会被对方的节奏带乱。
梁晓静知道,葛曼奇的爆发力还在,一旦自己贸然加速,很可能会被对方反超,不如耐心等待,等到葛曼奇再次出现失误时再寻找机会。
葛曼奇还是嫩了点。
太着急先追上去,反而导致自己的节奏有些紊乱。
这又不是60米。
100米后面还有40米呢。
被梁晓静追上后,葛曼奇的心里泛起一丝急躁。她能感觉到自己的节奏越来越乱,摆臂时肩膀开始发僵,蹬地的力度也不如之前稳定。
这是她的老问题了,一旦被对手逼近,就容易失去冷静,做出违背训练习惯的动作。
跑过60米时,葛曼奇呼吸强入,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她想起教练赛前的叮嘱:“遇到困难时,别想对手,想想训练时的感觉。”
快速在脑海里回放训练时的画面——
摆臂时肘部的角度、蹬地时脚掌的受力点、呼吸与步频的配合节奏……
几秒钟后,她重新睁开眼,将摆臂的重心从肩部下沉到肘部,减少了上肢的能量消耗,同时放慢了呼吸,让气息重新平稳下来。
调整过后,葛曼奇的节奏逐渐恢复稳定。她没有再盲目追求速度,而是按照训练时的标准动作,一步一步稳步推进。
摆臂的幅度变小了,但更精准。
每一次摆动都能精准地配合蹬地动作。
蹬地的力度虽然不如之前大。
但更均匀。
避免了力量浪费。
看起来这些小丫头们现在成长起来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而且也不会因为比赛里面出现的问题而轻易放弃。
这才是珍贵的地方。
而不是像以前的那一批运动员。
一旦被打乱了节奏。
就会一乱到底。
根本没有调整的能力和想法。
65米处,葛曼奇尝试着加大了蹬地的力度,借助腿部的爆发力,稍稍拉开了与梁晓静的距离。
她知道,自己因为年纪还没有成年,身体发育不足,所以面对大了半岁多已经成年梁晓静,耐力可能不如,必须在中途跑阶段建立优势,否则到了最后30米,很可能会被梁晓静反超。
但她也清楚,不能再犯之前的错误,只能在保持节奏稳定的前提下,逐步提升速度。
进入途中跑阶段。
孔令薇的耐力优势开始显现。
她的摆臂轨迹始终保持前后平行,没有丝毫横向晃动,这种标准的摆臂姿势能最大限度减少能量消耗,让她在其她选手体力下降时,依旧能保持稳定的速度输出。
不过。
她的问题是。
绝对速度不足。
那这样就很难在100米上跑过这些人。
到了后面就是个人的特点较量个人特点的开发。
她在这个方面就不如前面几个人适合100米。
至于徐美林和陶雨佳的节奏渐渐慢了下来。
她们的实力已经完全不够用。
但两人始终保持着并肩奔跑的姿态。
徐美林的旧伤开始隐隐作痛,每一次蹬地都带着轻微的刺痛,她不得不稍微降低发力强度,尽量用技术动作弥补力量的不足。
跑过60米时,她的额头已经布满了汗水,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模糊了视线,却依旧死死盯着前方的跑道。
有伤病还要带伤上阵。
这可真是传统的模式。
放在二沙岛已经早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跑过70米。
徐美林的膝盖疼得越来越厉害,她不得不再次降低速度。
进入冲刺前的关键阶段,袁奇奇的身体状态依旧出色。年轻的身体里仿佛蕴藏着用不完的能量,肌肉的酸胀感虽然已经出现,但并不影响她的速度输出。
她能感觉到身后梁晓静、葛曼奇和孔令薇的追赶压力,却没有丝毫慌乱,反而觉得这种压力让自己更加兴奋。
跑过75米时,袁奇奇悄悄加大了摆臂的力度,借助摆臂的牵引力,让步频进一步提升。
她的动作依旧流畅,身体柔韧性的优势在这个阶段体现得淋漓尽致——
摆臂时肩膀完全放松,蹬地时腿部伸展充分,没有丝毫僵硬。
每一步都能将力量最大化地转化为前进动力。
80米处,袁奇奇的目光扫过前方的陈娟和韦勇丽,两人的身影依旧遥遥领先,但她没有放弃。
她想起赛前团队领队对她说的话:“你还年轻,这次比赛的目标不是拿第一,是展现自己的潜力。”
想到这里,袁奇奇的信心更足了,她在保持节奏稳定的前提下,再次加快了摆臂的速度,试图进一步缩小与前两名的差距。
她能感觉到风从耳边呼啸而过,却没有分心,只是专注地盯着前方的地面,根据脚掌触地的反馈调整发力强度。
袁奇奇知道,只要保持这个状态,即使拿不到前两名,也能确保自己拿到一张世锦赛的入场券。
跑过80米时,梁晓静察觉到葛曼奇的速度开始下降。葛曼奇为了超越自己,刻意加大了蹬地的力度,导致步频变得忽快忽慢,动作也出现了轻微的变形。
梁晓静没有放过这个机会。
她在保持核心稳定的前提下,悄悄加快了摆臂的速度,借助摆臂的牵引力,让步频自然提升。
这种“借力加速”的方式既省力又高效,很快,梁晓静就超越了葛曼奇,暂时占据了第四的位置。
但她没有放松警惕。
因为她知道,孔令薇的耐力优势还没有完全显现,到了最后10米,孔令薇很可能会发起冲击。
200米方面还是后者更强。
耐力更顶。
梁晓静没有急于拉开差距,而是保持着当前的节奏,耐心等待最后冲刺的机会。
85米处,梁晓静调整了呼吸节奏。
她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状态依旧很好,肌肉的酸胀感虽然存在,可并不影响动作的完整性。
梁晓静知道,只要自己能守住节奏。
第四的位置就稳了,甚至还有机会冲击第三。
去年因为陈娟的钻石联赛拿到了外卡,所以今年即便是只要能拿到第四名……
就可以晋级世锦赛。
被梁晓静超越后,葛曼奇的心里泛起一丝不甘。她能感觉到自己的体力正在快速下降,摆臂时肩膀越来越僵,蹬地的力度也不如之前稳定。
她没有放弃,反而激发了骨子里的倔强。
她想起自己为了这场比赛付出的努力——每天最早来到训练馆,最晚离开,周末别人休息时,她还在加练爆发力和节奏控制。
跑过80米时,葛曼奇深吸一口气,将全部力量集中在下肢,试图通过加大蹬地力度来提升速度。
但由于体力下降,她的动作再次出现变形——左腿蹬地时脚掌受力不均。
导致身体微微向左倾斜,速度提升的势头瞬间慢了下来。
就在这时,孔令薇从右侧追了上来,两人并肩跑在了一起。
葛曼奇能感觉到孔令薇平稳的呼吸声,这种稳定的状态让她更加急躁。
她试图再次加大发力强度,却发现肌肉已经不听使唤,只能眼睁睁看着孔令薇一点点拉开距离。
85米标记线处,葛曼奇的速度开始明显下降。她的摆臂幅度越来越小,蹬地的力度也越来越弱,身体的姿态也出现了轻微的晃动。但她没有停下来,依旧咬着牙,一步一步向前奔跑。
葛曼奇知道,自己可能无法拿到世锦赛的入场券,但必须跑完最后15米,这是对自己付出的努力的交代。
最后10米,袁奇奇的目光死死盯着终点线的红色绸带。
她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已经进入极限状态,肌肉的酸胀感越来越强烈,呼吸也变得急促。
她没有放慢速度。
反而将摆臂的频率提到了最高。
跑过95米时,袁奇奇的核心肌群瞬间收紧,带动上半身微微前倾——
这是她在集训时打磨的“冲线技术”,通过躯干前倾,让身体的有效部位提前过线。
她能感觉到身后梁晓静和孔令薇的追赶压力,却没有回头,只是专注地盯着前方的终点线,每一步都像在与时间赛跑。
当胸部擦过感应线,袁奇奇几乎是下意识地放慢了脚步。
她没有立刻回头看计时器,而是弯着腰,双手撑在膝盖上大口喘气。
百米跑完后身体才开始逐渐起反应。
耳边传来观众的欢呼声。
袁奇奇缓了几秒,才直起身,望向终点线旁的电子计时器。
虽然没有超越陈娟和韦勇丽,但第三名的成绩已经足够让她拿到一张世锦赛的入场券。
袁奇奇的嘴角扬起一抹灿烂的笑容。
11.20。
也是她的职业生涯新高。
梁晓静这里是第四。
11.25。
同样是个人最佳。
她也拿到了直接晋级的资格。
第五是孔令薇她成绩11.26。
就差了0.01秒。
多少有些可惜。
她自己也觉得吧。
看着成绩,有些微微磕着嘴唇。
好半晌才放下来。
葛曼奇11.27,她其实不止这个实力,但很遗憾,跑得太急躁。
中间有调整。
可还是不够。
而且她最大的问题就是吃了年纪小的亏。
才17岁半的年纪。
别看就比梁晓静小了半岁多。
可是在发育阶段。
这就是难以弥补的差距。
这一点在运动员身上体现更明显。
至于其余两个传统选手。
都只有11秒50开外。
一个11秒55,一个11秒57。
好在资格线只有11秒33。
能够达标的几乎是二沙岛全员。
这已经够了。
至于遗憾,势必会有人留下遗憾。
能够争取到4个名额。
已经是亚洲历史上的第1次。
所以孔令薇和葛曼奇即便是再不甘心。
也只能认。
因为她们这边。
输了就是输了。
没什么好找借口的。
就这样,最终晋级选手已经出炉。
陈娟10.75。
韦勇丽10.90。
袁奇奇11.20。
梁晓静11.25。
“让我们恭喜以上4名选手,代表咱们中国田径队,将参加8月份的世锦赛争夺。”
“希望她们都能在家门口好好展现自己。”
“都给自己的青春留下遗憾。”
……
陈娟看着身后三个妹妹。
只觉得。
终于。
熬到大家都成长起来了。
那么今年。
在鸟巢。
注定。
要好好冲一波。
要好好出一波成绩才行。
不然。
她等候这么多年。
可都白等了。
不是吗?
嗯。
这次世锦赛。
赶紧来吧。
陈娟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恨不得帝都世锦赛。
下周就开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