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02章:布达佩斯  明末黑太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1202章:布达佩斯 (第2/3页)

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张嘴!

    喂不饱的话,后果可想而知……

    迫于形势,在入冬之前,企图走出焦头烂额境地的索别斯基就与瑞典和明帝国驻瑞典大使达成了一致。

    只有稳住了北方,才能收拾南方的烂摊子。

    令其惊奇的是,奥斯曼军队似乎满足占领克拉科夫及周边地区,并未在获胜之后继续北上华沙。

    在秋后继续向北进攻,侯赛因认为天气情况将对己方将士非常不利,所以思前想后,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一旦己部逼近华沙,那么补给线将会被进一步拉大,神圣罗马帝国的部队随时有可能切断自己的补给线。

    要从华沙撤退到安全地带,大概有三百英里以上的距离,对步兵来说,在大雪纷飞的冬季就是死亡行军。

    既然大概率会失败,那就没必要进攻了,侯赛因失败过多次,已经不会被胜利冲昏头脑了。

    在这个时候,如何跑路的丰富经验起到了冷静头脑的作用……

    等翌年春季,再视具体情况而定,似乎更为合理且可靠。

    即便地方再次集结大军,自己也可以凭借克拉科夫城来以逸待劳。

    侯赛因认为只要占据俄国南部地区的清军不向自己发动进攻,那么克拉科夫这个突出部就是相对稳固的。

    万幸此前己方已经与清军达成了一致,双方都承认了对方的控制区,短时间内应该也不会大打出手了。

    克拉科夫之战对利奥波德一世来说是天大的耻辱,因为联手波立名将索别斯基,二打一居然还被对方打得一败涂地。

    为了报仇雪恨,利奥波德一世不管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进行了动员,而且还向丹麦、勃兰登堡-普鲁士、萨克森等盟友发出了邀约。

    不论如何,这三家均须出兵五万,只多不少,自己出兵三十五万,加上索别斯基的二十万,总兵力达到七十万。

    如果入侵到中欧地区的奥斯曼军队仍然保持二十万规模的话,那么反奥联军可以拥有三点五倍的兵力优势。

    当然,利奥波德一世也没有急于报仇,至少得给手下装备足够多的武器弹药才行。

    通过从克拉科夫得来的经验教训,联军各部将领都意识到了坦克的重要性。

    哪怕不会仿制这种重型武器,也可以大批量制造“胡斯战车”。

    尤其是在车头部位,要装备足够厚实的铁板,最好可以抵挡轻型加农炮的攻击。

    可以速射的轻型加农炮在退居二线多年之后,也实现了二次亮相。

    利奥波德一世下令制造一千门轻型加农炮,全都会装备了己方的坦克上。

    对于蒸汽机,帝国倒是有一些初级产品,但还达不到作为发动机的水准。

    这并不要紧,坦克完全可以马拉,到了战场上,用人推就行了……

    利奥波德一世认为坦克这种武器,重要的是防护力和火力,机动性可有可无。

    己方的坦克跑得再快,有对方打过来的炮弹快么???

    先得抗打,存活下来,然后再考虑如何反击的事情。

    利奥波德一世也看过在战场缴获的左轮步枪,但兵工厂的技师在试制过之后,表示如果能承受蜂窝式枪膛报废率超高的条件,倒是可以大批量生产。

    一支步枪的成本可能高达上百银币,结果就是这种可以连发武器的仿制计划,最终被不了了之了……

    给士兵们装备手榴弹和厚实的胸甲,这倒是完全没问题的。

    至于飞艇这种飞行器,整个欧洲也只有五个国家拥有。

    分别是罗马、威尼斯、法国、荷兰、瑞典,他们有个相同点,那就是全都是明帝国的朋友!

    其中,法国与荷兰早就掌握了飞艇制造技术,只是燃料还需要从明帝国进口。

    瑞典目前还只是从明帝国采购全套武器设备,但以后应该也会引进相关的制造技术。

    罗马与威尼斯军队的规模不大,而且后者更为重视海上力量建设,跟瑞典一样,一直采购成品,而并未耗费巨资引进技术。

    对此,利奥波德一世做了两手准备。

    一方面试图从法国与荷兰购入飞艇,另一方面则下令铸造出更多的轻型加农炮。

    这种武器既然可以快速装填弹药,从而实现连续开火,那么在大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