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87章:保成西征  明末黑太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1287章:保成西征 (第2/3页)

 因为没有事先采取坚壁清野的措施, 导致普鲁士与勃兰登堡的人员和财产损失都极为惨重。

    利奥波德派来的战机数量很少,只有不到三十架,由于故障频繁,导致出勤率很低,也就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由于没有了强大的空中掩护,使得勃兰登堡-普鲁士战役回归到了热兵器时代的本来面目的状态。

    双方尽可能地发挥己方优势,打击对方的软肋。

    清军的战线东起柯尼斯堡, 西至汉堡, 南抵德累斯顿,将大半个德意志中北部地区都变成了燃烧的战场。

    换成其他国家的军队, 完全做不到全域突击,但清军的特点就是骑兵野战,尤其是远距离突击能力极强。

    这是西欧各国陆军骑兵部队都不具备的优势, 几乎全盘继承了当年檬古西征大军长驱直入的特点。

    唯一不同的就是为了避免出现重大伤亡,不进攻大城市或要塞堡垒,也不与对方打阵地战,抢一把就跑,跑之前放火。

    按照保成皇帝的命令,一百万清军兵分三十三路,每路都在三万人左右,犹如一道箭雨,射向目标。

    根据进兵时所遭遇的实际情况,每路清军还能兵分三路到十路之多。

    这个战术被保成皇帝称之为“箭雨战术”,又多、又快、又狠。

    可让敌国防不胜防,最终被大清王师打得崩溃, 甚至走向灭亡……

    在与清军交战初期,腓特烈公爵便遭遇了这种困扰。

    各地都传来遇袭的消息, 使他完全猜不出清军的进攻重点。

    这是“箭雨战术”另一个特点,那就是全面进攻, 没有重点!

    大清王师可以同时进攻敌国的三十三处地方,对方怎么可能摸清己方的进攻重点?

    尤其是在吞并波立之后,使清军拥有了一个进攻神圣罗马帝国北方地区的极好的桥头堡。

    使骑兵部队增加了发动袭击的突然性,突击帝国纵深的距离也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对方也能使用同样的办法来突击已经被大清吞并的波立地区,然而保成皇帝在近期并不打算用心经营这里。

    我烧你的地盘,你也可以烧我的地盘。

    互换的话,最先承受不起损失的肯定是对方!

    在上百万清军的努力下,从波立向西,焦土面积在不断扩大,而且势头无可阻挡。

    为什么在夏季发动进攻?

    保成皇帝就打算让勃兰登堡-普鲁士在秋季庄稼绝收,从而走向灭亡!

    第一年夏季出兵,等到第二年春季才收兵。

    这就意味着对方的不到第一年的收成,第二年又无法春耕。

    连续两年都没有收成,大部分百姓都会变成流珉。

    国库存粮告罄,饥荒不可避免,保成皇帝也就达到最终的目的了。

    在腓特烈公爵看来,虽然让鞑靼人在乡间肆虐,然而普鲁士的大城市基本都没有失守。

    只要接下来的作战能够挫败鞑靼人的计划,那么己方还有反败为胜的可能。

    至于如何反败为胜,腓特烈公爵预想了好几个方法。

    其一,路易十四与利奥波德同意出兵帮助自己御敌。

    其二,卡尔十一世与明帝国皇帝同意出兵帮助自己御敌。

    其三,鞑靼人感染了疫病,导致出现大量非战斗减员。

    其四,曝发一场泛滥战场各地的洪水,迫使鞑靼骑兵失去机动性。

    其五,鞑靼皇帝突然暴毙……

    尴尬的是,直至一六九七年圣诞节,这五个设想一个都没发生!

    勃兰登堡-普鲁士遭到了上百万鞑靼骑兵的毁灭性打击,腓特烈的子珉都被迫向西逃亡。

    为了确保这些流珉不会再次遭受鞑靼人的威胁,威廉三世非常好心地将他们安置到荷属不列颠。

    按照每个人的年纪与身体,都无偿拨发相应数量的粮食与土地,免费发放种子,前三年可以享受全额免税的待遇。

    威廉三世完全不在乎运到那边的是哪个地方的人,只要能种地就行了,也不会向腓特烈索要安置费用的……

    腓特烈到现在才知道威廉三世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