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江湖规矩 (第1/3页)
“你就说你能接收多少人吧。”
李学武懒得再跟徐斯年墨迹,点了他的名强调道:“这不是讨价还价。”
“能接收多少,你说。”
徐斯年苦笑道:“我说能接收两万,你信吗?”
“真要接收两万人,下半年我们就得喝西北风去了。”
“少扯叽霸蛋,给你三千人你能安置得了不?”
李学武手指点了点桌面,看了坐在对面的纪久征,眼睛微眯着。
纪久征没怎么跟他共过事,即便负责联合能源总公司时期他经常在辽东工作也没跟李学武有过太多接触。
能源总公司受集团领导,主管领导是张劲松,李学武也就占个属地领导。
不过他很了解李学武的做事风格,当他皱眉的时候就是认真了,在意了。
电话那头的徐斯年不用看他的表情,从电话里逐渐不耐烦的语气中就能感受得到李学武的态度。
“三千人安置不了,最多两千三百人。”他也是实话实说,“我得给明年的职业技术学院留下700个指标。”
“做梦吧,还700人。”
李学武冷笑一声,道:“给你两千八百人,指标不用留这么多,能抢着200人我都算你手够快。”
“万一指标不够用怎么办?”
徐斯年还对付呢,“我这边急需要船舶制造相关的人才。”
“明年指标不够我给你要。”
李学武哼声道:“你那缺人,谁那不缺人,一年才出多少个毕业生。”
“行了,别跟我对付了。”
他不想再听徐斯年唠叨,嘴里催促道:“给你一周的时间准备,下周一集团直接找你对接,安置待岗分流人员。”
“提醒你一句啊,领导的意见和要求是妥善安置,别打马虎眼。”
“码头工地需要人呢。”
徐斯年的声音有点虚,搓了搓脸讲道:“我还寻思在那边挤一挤岗位呢。”
“码头工地我用你挤?”
李学武皱眉强调道:“任务就这么多,谁都没落下,你别扯淡啊。”
“放心,放心,落在我脑门上了,怎么都得安置好,妥善安置。”
徐斯年认命地点点头,讨价还价道:“那明年你多给我要几个大学生吧。”
“喂?喂?艹,挂的真快!”
***
李学武手比徐斯年的嘴快,还没等他继续讨价还价便挂了电话。
端起茶杯灌了一大口,再看向对面的纪久征讲道:“你算跑的快,否则也有你一份。”
“呵呵,为组织分忧嘛。”
纪久征像是已经调节好了自己的工作情绪,很坦然地笑了笑。
这一次以集团副秘书长的身份来钢城是帮助李学武执行人员任职工作。
说是帮助,其实是集团委派他来此表态督促,希望辽东工业管理小组坚决落实待岗工人的分流转岗和安置工作。
现有岗位淘汰下来的几万人有拒绝出京而协调关系前往新京一厂或者京城其他工厂继续工作的。
也有珍惜红星钢铁集团福利待遇,选择竞岗或者主动调岗的。
无论是竞岗失败,还是主动申请调岗的,集团都得负责兜底。
建筑工程总公司、物流发展总公司、联合能源开发总公司,这三家用人用工大户承接了绝大多数分流转岗人员。
其他三产工业和制造业接收人数比较少,甚至是没有。
因为这些人就是从制造业和工业系统淘汰下来的,哪有机会回流。
转岗就意味着再也没有机会回到车间工作,改为其他工种。
变化工种也意味着公司和待遇都会改变,工人当然不愿意,可没办法。
有人将后勤劳服公司也是吸纳下岗职工的大户,可在红星钢铁集团不是。
无论是劳服公司还是正在组织成立的物业管理总公司,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至少得获得职业技能等级。
登高作业、危险作业、动火作业等等,集团既然要实现综合型变革,就要在根本上完善管理制度。
而制度也是随着人员的流动而逐渐完善的,不能让职工岗位回流影响到已经完成人事变革的单位。
所以,现有的大学学历年轻一代正在挤压学历较低年轻干部的生存空间。
而拥有职业技能培训经历的即将毕业的中专生和大专生则与车间里的工人产生了竞争关系。
这么想,每年都会有集团着重培养和训练的年轻的、有文化的、更有发展潜力和技术标准的毕业生进入车间,而车间里的岗位是一定的,必然会有跟不上生产节奏的工人被淘汰下来。
淘汰下来的工人在没有满足退休年龄时,只能转岗去其他的岗位。
一年又一年的优秀毕业生来到红星钢铁集团,进入到生产车间,除非有真本事,否则以后可真是年轻的天下了。
造船厂算不算制造工业企业?
算,但造船厂的工作有较多只需要体力付出的岗位,尤其是这两年营城船舶不断投入新建船务开展制造业务,需要增加人员岗位。
徐斯年是准备一点一点跟集团要人的,或者从本地区招工。
可正赶上集团组织人事变革,本地招工是不可能的了,等什么时候将集团原本这些工人消化了再说吧。
纪久征就是受李怀德要求,来辽东向李学武传达集团对相关工作的要求,也是来查看人员转岗安置情况,征求下面工作人员的意见。
“暂时就只这么多了。”
李学武看了看手里的名单,喝了一口茶水讲道:“我们还得安置退伍和转业人员,这也是集团的指标。”
“按您的意思办。”纪久征点点头,说道:“今年辽东工业的发展不能因为人员安置而停滞不前。”
“一方面是工业发展,此时的集团驻辽东各工业还在变革的关键时期。”
李学武微微摇头讲道:“更是应对政策和形势变化下的机遇需求。”
“嗯,这一点我能感受到。”
纪久征点了点头,认同地讲道:“管委会的意见是年底起至少要动员全集团干部工人及家属五万人以上积极参与到备战体系中来。”
“按李主任的意见,应该以日夜轮班挖掘为基础条件,以现有应急防空体系为基础环境进行扩充挖掘和建设。”
他微微低头,讲出了集团对备战工作的指标要求:“辽东工业按指标分配,需要挖掘两千三百米,五千六百平方米的地下空间。”
李学武听着他的话,并没有急着强调生产工作的重要性,李怀德又不傻,当然知道备战工作会影响到工业生产。
集团只是下达了任务指标,并没有要求他该怎么做,如何做。
就像集团在亮马河工业区所挖掘的地下空间,已经满足了大部分的防空需求。
有人说这纯粹是自己吓唬自己,劳民伤财,徒劳无功。
其实不然,放在这个时代,对荷包蛋的警惕和防备是全方位的。
正因为咱们拥有了这样无坚不摧的武器,这才了解到它的危险和破坏力。
防空备战强调的不是条件,而是能力和心理,这才是此次行动的关键。
“为了增援和支持此次活动,集团谠委和管委会决定从各部门抽调一批干部职工到各工业企业参加生产劳动,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探索变革的经验……”
***
“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嘛。”
邝玉生没好气地讲道:“让职工和家属参加防空洞挖掘工作,然后从集团抽调干部职工参加劳动生产工作。”
他满脸荒谬表情地讲道:“那为啥不直接安排干部职工来挖防空洞?”
“这样倒省的耽误工业生产,也实现再教育和经验探索工作了。”
“发牢骚嘛,是允许的。”
李学武看了他一眼,点点头,又看向在座的其他人强调道:“但该执行的还是要执行,牢骚太多会断肠嘛。”
“呵呵呵——”
众人也是苦中作乐,笑声带着无可奈何,也确实不愿意在这个时候放松对工业生产的要求。
这里面就属邝玉生最紧张,压力也最大,因为钢城轧钢厂的工业生产还没有完全投入,部分车间还等着工人呢。
“水泥厂嘛,删繁就简。”
李学武想了想,说道:“咱们有发电厂和矿业公司,综合一下嘛。”
“再跟地方协调一下,看看能不能以产代资,实现土地资源置换。”
他想的是用产能换资源,无论未来这些防空洞能不能用,现在政策下来了就必须得干。
“防空洞选址怎么考虑的?”
邝玉生知道躲不过,皱眉问道:“去山里?”
“去山里有什么用。”
吕源深抽着烟,烟一股一股地从鼻孔里喷出来,跟火炉子似的。
“炮弹真打下来,等往山上跑黄花菜都凉了。”
“那就地挖掘?”邝玉生瞥了他一眼,也在权衡其中的利弊。
“如果能建仓库就好了。”
萧子洪参与过集团,也就是亮马河工业区的规划工作,是作为保卫处代表参与了当时的统筹工作。
因为有类似的思维,便就着这个方向提议道:“最好是能利用上。”
“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上哪找那么合适的地方给你开挖仓库区。”
邝玉生也给自己点了一支烟,咕嘟了起来,讲道:“这可跟集团公司搞地下停车场是两回事。”
“这个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仿制,因为造价太高了。”
毕毓鼎强调道:“亮马河工业区的几个地下工程足足干了一年多,如果算上后来补充挖掘的部分,得两年了。”
“在有机械设备的支持下尚且需要两年时间,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