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2章 :完结篇  影视:开局获得阿尔法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72章 :完结篇 (第1/3页)

    时光如梭,转眼来到 1995年秋,上海黄浦江畔的“上海中心大厦”终于迎来开业仪式。

    清晨的阳光洒在 238米高的玻璃幕墙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这座尚未完全竣工就因“上海第一高楼”名号火遍全国的建筑,此刻挤满了前来参加仪式的嘉宾——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媒体记者络绎不绝,门口的红地毯从大厦入口一直铺到路边,气球和彩带在风中飘扬,一派热闹景象。

    萧然穿着定制的深灰色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正忙着跟前来道贺的企业代表握手寒暄;杨巡站在他身边,手里拿着一份招商报表,时不时跟萧然交头接耳,眼底满是兴奋;就连一向沉稳的王老爷子,也穿着笔挺的西装,跟几位香港来的商界老友聊天,嘴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这座大厦,凝聚了他们近三年的心血,如今终于落地,怎能不激动?

    “萧总、杨总,恭喜啊!”一位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中国区负责人走上前,笑着递上名片:“我们公司已经跟贵司签了三年的租赁协议,以后还请多关照。”

    萧然连忙接过名片,热情地说:“客气了!能有贵公司入驻,是我们上海中心大厦的荣幸,后续我们一定做好物业服务,让您满意!”

    杨巡趁机凑过来,笑着补充:“您放心,我们大厦的电梯、空调都是国际顶尖品牌,停车场 24小时有人值守,还有专属的 VIP通道,绝对方便您的员工办公。”

    事实上,上海中心大厦的招商远比他们预期的顺利——早在半年前,就有近百家企业前来洽谈租赁事宜,其中不乏宝洁、IBM这样的世界五百强企业。

    到开业前,大厦的出租率已经高达 85%,剩下的 15%也被几家国内知名企业预定,几乎没有空置楼层。

    这不仅得益于“上海第一高楼”的招牌,更因为秦浩提前布局,通过浩然国际的海外资源,为大厦吸引了不少外资企业入驻。

    三天后,位于上海中心大厦裙楼的“万象商场”也开启了试运营。

    此前“东海一号”的名号虽响,但要做全国性连锁商场,“万象”这个名字显然更合适——秦浩和杨巡商量时,秦浩提议用“万象”,寓意“包罗万象、万象更新”,杨巡一听立马就同意了。

    试运营当天,上海中心大厦周边的几条马路几乎陷入瘫痪。

    早上九点商场刚开门,人流就像潮水一样涌了进去,不到一个小时,商场里就挤满了人。收银台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服装区的试衣间外更是排起了长龙,连楼梯和走廊都站满了人。

    有顾客笑着调侃:“感觉今天所有上海人都来了,再挤下去,商场的门都要被挤坏了!”

    这话虽然夸张,但“万象商场”当天的客流量确实远超接待标准。

    杨巡在监控室里看着满屏的人流,急得满头大汗,只好临时采取限流措施——每次只允许 500人进入,等里面的人出来一部分再放新的进去,这才勉强让商场里的顾客能正常走动。

    有趣的是,“万象商场”里的东西并不便宜。特别是一楼的国际服装品牌区,一件普通的连衣裙就要三百多块,一件外套更是要五六百——要知道,1995年上海普通工人的月薪也就一两百块,买一件衣服几乎要花掉好几个月的工资。

    当然也有不少服装品牌因为错误预估销量,导致货架早早被抢空的。比如一家意大利品牌的牛仔裤,原本只准备了 300条试销,结果一上午就卖光了,不少没买到的顾客还围着店员追问补货时间,让店员哭笑不得。

    试营业的火爆加上杨巡的“砸钱宣传”——他不仅在上海的电视台、报纸上投放了大量广告,还在商场门口举办了连续三天的文艺演出,请了不少本地小有名气的歌手和杂技演员,“万象商场”很快就成了上海民众逛街的首选。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商场的日营业额稳定在 800万以上,周末更是突破千万,远超“东海一号”的同期业绩。

    时间很快来到 1995年冬季,距离除夕还有两天。山背大队那条去年刚拓宽的水泥马路,此刻却堵得水泄不通——一辆崭新的黑色宝马停在路边,一群村民围着车子议论纷纷,声音里满是羡慕。

    “这是杨老板的车吧?前阵子不是还开着美国车吗?这才多久就又换了,换车比我换袜子还勤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