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现实主义巅峰之作,同是天涯沦落人 (第3/3页)
“自从去年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便一直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也听不见管弦奏鸣。
居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尽长些黄芦苦竹。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娟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上听了你用琵琶弹奏的乐曲,像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似刚才奏过的单调,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
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浸湿!
各位直播间的朋友们,这就是这段内容的解释了。
我已经给大家翻译了过来,现在我想各位知道这是一首什么样的作品了吧?
我只想说,我黄纶何其有幸,我他么的走了狗屎运了还是怎么的,竟然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一首琵琶行?
呵呵呵,真他么的吓死我了,也真他么的爱死了这首诗了。
我现在整个人脑瓜子都充血了,我根本不知道说什么好。所以接下来,大家让我休息一会儿。
还有,我要说的是,今晚的这些文学界的人,不疯两个我怕是对不起这首诗了。
该死的,我感觉自己都快要疯了,我现在什么都不想说。”
说完,黄纶直接停下了说话,然后去找了一瓶酒过来,一边喝酒一边试图让自己冷静下来。
可是,面对这样的作品,谁能冷静下来啊?
叶为道此刻,也一屁股瘫坐在椅子上,整个人呆呆的看着,看着这首诗收尾了。
看着这首,无比伟大的作品的诞生。
他叶为道,在这个世界这么多年了,活了这么大岁数了,他第一次被震撼成这个样子。
说真的,他觉得自己都要哭了。叶夫人也是第一次见到,自己家这个老头子这个样子。
“说真的,这首诗比得上他的那首春江花月夜,我一点都不开玩笑。”
最终,叶为道说出了这番话来。
随后,他似乎想到了什么,急忙安排人打开了直播。
他太激动了,他要和所有人分享,自己对这首诗的看法。
所以,叶为道出现在了笔站,开始了直播。
也让很多人跑了过来,打算看一看叶为道的解说和分析。
因为今晚这首诗,实在太令人震撼了。这首诗,让好几个文学家此刻,都开始说胡话了。
“各位朋友们,我来说一说这首琵琶行吧。
琵琶赋大家都知道,这首赋一直都被认为是我大汉的一代绝赋。
一直到刘南先生的几首赋出来以前,他都可以说的上是数一数二的。
因为这首赋,讲述的是一个琵琶女的故事。
只不过,今晚我想说……算了,我什么都不想说了,大家内心有自己的评价,我想不用我多说了。
接下来,我这个老头子来接班,带大家分析一下这首诗吧。这首……千秋绝唱之作。
首先本诗的诗眼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没有错,我的认为就是,这首诗的主旨就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个主旨,在诗中多有体现。而八子的琵琶赋,更多的是在说那个时代的热闹和对于琵琶技术的一种赞赏。
两张对比,这个立意高低一下子就能看明白了。
各位可以想一想,刘南的这首诗,读完以后,让人只感觉惆怅悲切。
是不是大家都和我一样,都在为这首诗中的人物的人生而感到惋惜啊?
这个,就是立意高低的问题。
虽然琵琶赋,也很不错,可是和琵琶行相比,差的太多了。
刘南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琵琶赋中人物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可以说,这一刻刘南先生比他们这两个当事人都要更加的了解他们。
这首诗,简直就是现实主义最巅峰的作品,没我快任何作品可以比拟的那种。
同时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
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刘南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
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
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
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
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
语言铿锵,设喻形象。
“如急雨”
“如私语”
“水浆迸”
“刀枪鸣”
“珠落玉盘”
“莺语花底”。
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