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5章 解剖线索 (第2/3页)
落的风险。“死者为男性,年龄初步判断在 40-50岁之间,身高 178cm,根据股骨长度测量结果推算,误差不超过 1cm。”小林一边用软尺测量尸体各部位尺寸,一边在记录板上快速书写,“全身尸僵已完全缓解,关节呈松弛状态,说明死亡时间已超过 72小时;尸斑呈暗紫红色,分布于背部、臀部及四肢后侧未受压部位,指压不褪色,符合死后 24小时以上尸斑固定的特征,但因渠水浸泡,尸斑颜色比正常腐败尸体略浅,边缘也更模糊。”
张凯蹲在解剖台旁,用解剖针轻轻刺破尸体腹部的腐败气泡,褐色的腐败液体缓缓流出,带着刺鼻的硫化氢气味。“立即取样检测腐败液体中的气体成分,重点关注硫化氢、氨气的浓度比值。”他叮嘱小林,随后用镊子夹起一块脱落的皮肤组织,对着无影灯仔细观察,“皮肤呈灰白色,腐败程度已进入活跃期,但渠水温度较低,比常温环境更能延缓腐败进程。你看,胸腹部的腐败静脉网呈树枝状分布,这是死后 4-6天的典型表现;另外,尸体右下腹的尸绿已蔓延至腰部,根据尸绿扩散速度与水温的关联规律,结合排水渠近期的平均水温,初步判断腐败进程已持续 5-7天。”
“水温对死亡时间的影响具体怎么把握?之前处理的多是陆地腐败尸体,水中尸体的经验还是不太足。”小林停下笔,疑惑地问道。张凯拿出随身携带的《法医病理学图谱》,翻到“水中尸体腐败进程表”:“排水渠的水温比常温环境低 5-6℃,腐败速度会减缓约 20%-25%。比如陆地尸体死后 5天会进入重度腐败,水中尸体则需要 7-8天,但这具尸体的腐败程度介于中度与重度之间,说明死亡时间比单纯按水温推算的略短,可能是死后先在陆地停留了一段时间,再被抛入渠中——这一点需要后续结合胃内容物和体表损伤进一步验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