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骆千斤,勇冠三军! (第1/3页)
大明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倭寇创伤综合征,这种综合征在大明体现得非常明显,大明上下对于海寇,非常的敏感。
比如英格兰颁布了私掠许可证,这个许可证其实和大明没多少关系,因为祸祸的也是泰西,但大明时至今日,依旧拒绝和英格兰沟通交流,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为难英格兰。
一听说安南有倭寇化的趋势,非但关闭了岘港,还允许安南人袭击大明商船,大明上下,立刻就有点应激,快速的反应了过来。
最重要的是,连一直反对的大宗伯沈鲤,都开始撰写檄文,这代表着大明对安南用兵动武,通过了礼部的道德性审查。
大明的战争机器开始快速转动了起来,经过上次平播之战摧枯拉朽般的胜利,整个大明上下内外,没有任何人会觉得大明会输。
高攀龙看着面前一大堆的群情激奋的杂报,叹了口气,所有人都在宣扬着要惩戒安南,要让安南知道允许海寇的可怕下场,宣扬着战争胜利后,大明会获得何等何等的好处,皆是对战争的期许。
大宗伯沈鲤的担忧是对的,大明正在陷入一种危险之中。
一方面是大明朝廷无条件偏袒穷民苦力,带来的社会撕裂和矛盾激化,一方面是朝廷频繁的利用对外战争,来转移矛盾,这种做法,要是赢了还好,要是输了,就真的会天翻地覆。
“万一要是输了呢?”高攀龙叹了口气,他看着面前顾宪成送来的拜帖。
高攀龙和顾宪成不一样,顾宪成是因为科举舞弊被革除了功名,永不叙用,甚至连累了家人,高攀龙就好多了,他就是个意见篓子,并没有受到朝廷的威罚。
高攀龙不太想和顾宪成有太多的关联,主要是怕顾宪成被雷劈的时候,连累到自己。
顾宪成送拜帖来,其实就一件事,希望和高攀龙谈谈对安南用兵之事,主要是反对战争。
“治学矛盾说和阶级论,就不会这么蠢了。”高攀龙将拜帖扔到了一边,他不打算见顾宪成,更不打算和这帮贱儒一样,这个时候跳出来反对战争。
贱儒是这样的,总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若是贱儒说对了,他就会趾高气昂的说,看,我早就说过会这样;如果贱儒说错了,他就会当做没说过这种话,避而不谈。
高攀龙以前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贱儒,对于国事理解,颇为幼稚,自从治学矛盾说和阶级论后,他就摆脱贱儒序列,成为了大明保守派的一份子。
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反对战争,他整理好自己的思路,写了一篇杂报,试图拉住愈演愈烈的风向,但他的这篇杂报,如同石沉大海一样,没有引起任何的反响,甚至没有任何的讨论。
这就是贱儒为何喜欢抱团的缘故,只要抱团,哪怕是极少数的声音,就会放大到无数倍,最终这极少数的声音,变成了多数,最后变成了一致的声音。
万士和在世的时候,解释过这种风力舆论的变化,万士和将其称之为乌合之众,或者说回音壁效应。
回音壁是北京天坛皇穹宇的圆形围墙,如果把一百个人放进去,所有人不停的呼喊不同的声音,最大的声音会不断的覆盖其他的声音,而后其他人会不由自主的附和这个最大的声音。
只需要一段时间,所有人的声音都会变成一致。
这是一种人的从众本能,或者说,一般人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判断接收到信息的对错,而是下意识的跟随‘最大’的声音,不让自己显得格格不入,最终的结果,就是众口铄金。
从结果来看,所有人在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都会慢慢变成乌合之众。
在风力舆论这件事上,抱团,就成了最好的手段,一个人声音不够大,抱起团来,哪怕人不多,声音也会变大,最终在从众之下,风力舆论变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万士和针对这种现象,确定了一件事,那就是邸报,必须一定,要成为大明最大的那个声音。
邸报天生拥有权威性,是皇帝发行的,背后代表着皇权的意志和朝廷的决策。
那么邸报要保持自身的权威性,首先就是要真实,绝对不可撒谎;其次除了不能违逆圣上这一底线外,不能带有任何的天然立场,哪怕是朝廷有错,也要讲清楚讲明白,而不是遮遮掩掩;
公平和公正,就是邸报的最大准绳,正因为万士和制定的这个规则,邸报一直以来也确实是大明最大的声音。
高攀龙的声音,在回音壁效应下,直接被当成了杂音,很快,高攀龙在这种舆情之下,甚至觉得自己是不是想多了,想错了?
高攀龙不知道的是,他的杂报,被送到了大明皇帝面前。
朱翊钧日理万机,但还专门让李佑恭整理社情民意,保守派的文章要看,改革派的文章也要看,甚至贱儒的文章,也要挑几篇写得好的,送到皇帝面前来。
“高攀龙这篇文章还是极好的。”朱翊钧看完了高攀龙的文章,这篇文章虽然没有掀起任何的水花,但他的论述是很完整的,能在这种风力舆论下,说出这样的话来,也算是有勇气了。
朱翊钧把高攀龙的名字,从贱儒之列划去,放到了保守派一列。
高攀龙把从古到今对安南用兵进行了总结:安南,好打不好治。
安南甚至没能在两宋手中讨到过实际的便宜,英国公张辅两次征伐安南,短则三个月,长则六个月,就把安南给征服了。
可是这么好打的安南,为何会出现多次反复的现象呢?
高攀龙给出了答案,好打,不好治。
打容易,安南缺铁缺煤,武器装备明显落后,人心不够凝聚,内部势力众多而且彼此征战不休,大明天兵开进,军事胜利是非常容易的。
但政治胜利,是非常困难的。
高攀龙提到了一个旁人没有提到的问题,那就是升龙城(安南都城)的王宫,用的是黄瓦,而非朝鲜、倭国的青瓦,青瓦是王爵,黄瓦是皇帝。
这是礼制,而升龙宫的黄瓦,就是安南人矛盾且复杂内心的真实体现。
一方面,无力抵抗来自北方的武力征服和文化干扰,另外一方面,却又不肯真正臣服。
安南历代国王,对中原王朝俯首称臣,对中原王朝称王,而在安南国内,则自称皇帝。
当然,这就是安南在历史上反反复复,不肯真正归顺的真正原因吗?高攀龙认为不是。
不提之前的历史,就说永乐年间郡县后,安南再次反叛的问题,真的是大明派遣的官僚,过于不当人了,导致官逼民反,最终把大明人赶回了大明?高攀龙认为,也不是。
他虽然没去过安南,但是他去过两广,他在两广见到过大量到大明砍甘蔗的安南人,这些安南人,根本没有能力完成反抗这个行为。
安南那时候根本没有规模、大批量制造武器装备的能力,安南极度缺铁,大明对安南卖铁锅,那种劣质铁锅,都能三两银子一口。
高攀龙一针见血的指出,有内鬼。
这不是他的推断或者假设,而是事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