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两千五百五十章 那是我们的金银岛  大明:寒门辅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两千五百五十章 那是我们的金银岛 (第1/3页)

    六月天,不只是金陵燥热。

    这天不适合远行,容易中暍,可偏偏朱元璋选在了这个时候,不仅带走了马皇后,还带上了四个儿子——楚王朱桢、齐王朱榑、潭王朱梓、鲁王朱檀。

    文官里,只有六部九卿,没有当年李善长、胡惟庸那般权臣。

    武将里,只有汤和、邓愈这两个老实巴交,点子多,心思多的可都在北面……

    藩王里,朱棡在北平,朱棣在东北,其他几个带上了。

    这个时候的金陵,不管朱标怎么折腾,都没什么好担心的。

    朱元璋迎来了自己的放松时刻,而朱标,也第一次,在文武大臣面前,坐在了奉天殿的龙椅之上,开始朝议国事。

    三十出头的朱标,儒雅沉稳,目光坚定,常年的政务经验积累与朱元璋的谆谆教导,让朱标善于抓住主动权,以思考拿主见,不被官员带着走,有理有据,决断如流。

    朱标的表现也让文武群臣很是称赞,毕竟相对强势且霸道的朱元璋而言,朱标算得上仁善温和了。

    视朝之后,朱标坐在武英殿,打开了桌案上的木匣,拿出了传国玉玺,手掌在玉玺之上抚摸着,喃喃自语道:“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字,要拆开了看才是天下!”

    “受命于天,是帝王。既寿永昌,是黎民长寿、国运永昌!这才是传国玉玺的分量,也是传国玉玺的使命!长寿的是民,永昌的是国,从来不是帝王!”

    朱标伸手,啪地合上了檀木匣,开始埋头公务。

    国事纷繁,没有丞相分忧,大大小小的事都汇在了这里需要拿个主意,虽然有内阁之人协助分出轻重缓急,可轻的、缓的事,也不能一直放那不管,每一件事背后,都关系着民。

    整个下午,都在批阅公文。

    朱标正审视着一封文书,思忖如何批文时,内侍前来通报:“信国公求见。”

    朱标应允,看着走进来行礼的汤和,笑道:“信国公不必多礼,以前不知父皇疲惫,如今突然接手政军事务,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