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 试镜 (第2/3页)
以,但这样有个好处——如果摄制组在场景旁边,那么镜头就只能给近景,远了给不了,而且镜头中很容易穿帮。到时候片场上到处都是线缆,就算我们能够剪切每个瞬间,对镜头资源来说也是浪费。我们本来可以有那么多镜头可以用,摄制组如果在现场那就没有办法用了。”
“所以你的意思是,要在没有摄制组的情况下进行拍摄?”
这确实是前人没有尝试过的办法,就算是他也没有见过。
因为“全景拍摄”是并不存在的技术,除了某些实验性的片段之外,没有什么长篇电影能够在摄制组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拍摄。
这么做的好处是很多的——首先这让镜头真的获得了自由。按照原先的思路,镜头虽然可以在大多数角度取景,但镜头在囊括摄制组之后就没有办法使用了。这就让视角本身锁定在摄制组周围一小圈的范围内。
此外,摄制组的出现会让场上多了许多设备,因为摄制组本身也需要保障。
现在把这些全部撤掉,那么这种表演形式也并非没有。
话剧就是这样的。
话剧没有镜头,话剧也没有摄制组。话剧的观影方向是“一面墙”,是面向剧场里无数双眼睛的表演,而不是某一个特定的视角。
话剧显然也不需要电影式的收音和电影式的打光,因为这些拿着反光板和话筒的人显然是不能直接出现在舞台上的。
“所以,我们所有人都出去了,那这就变成话剧了吧?”
“嗯?”滟秋想了想,“还真是——你不说我还没想起来。还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话剧其实就是这样的啊。在没有镜头的时候,话剧就是面向一整个剧场的观众来进行表演的,话剧本身就要保证无论哪个角度看过来都要保证戏剧本身的成立。
【这么一说的话,罗马人的戏剧也是这样的。古希腊剧场也是半圆形,至少要保证半圆形的观众都能够观赏到。如果是电影,那其实就是以导演选择的视角,带着观众走入这么一件事。而为了导演的主观视角,电影本身是要牺牲不少表达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大多数电影中,导演的个人风格对整部电影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导演不只是导演,他还是读懂整个故事,并且以自己的视角将故事呈现给观众的人——换而言之,观众其实是跟着导演的视角和理解在看整个故事。
镜头未必是导演的方向出发,但对镜头的理解一定是从导演的方向出发,对故事的理解也同样如此。
“所以现在,我们可以将二者进行折中了。”商洛答道,“我们现在可以有话剧一般的,无拘束的表演;而在拍摄之后,又可以使用导演的视角来进行故事的讲述——这简直是先锋艺术啊!”
“等下,商洛。”滟秋从高高的椅子上弯下腰,“我们这是商业电影,不是艺术片。这么搞,对票房不会有影响吧?”
“我们的拍摄方式虽然具有探索性,但我们的探索性终究还是为观众服务的。我们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而是为了把更好的观影体验呈现给观众是吧?无拘无束的视角,对光影和构图运用能够达到空前的自由——我们你可以把这整个全景摄影棚当作一个沙箱,然后我们只要在沙箱外面观察就好。”
滟秋摁着额头,她琢磨了了一会儿:“好,就这么办!我们撤。”
她从椅子上跳下来,把椅子迭好,和商洛一起收拾周围的痕迹。韩行思也扛着化妆包和其他道具走了。
“诶?你们要去哪?你们去哪里!”
闭着眼的韩行知察觉到商洛开始收拾东西了。他睁开眼:“这就收摊了吗?”
“还没呢,你在原地躺好。”
“啊?那你们全都走了,我在这躺着有什么用?”
“我们全都走了,拍摄还在进行,我们在外面看。”
“啊这.那我要躺到什么时候?”
“我什么时候叫停你什么时候才能停。不许乱动,这是实验,你乱动了实验就进行不下去了。”
片场之外,商洛等人站在满墙的监视器前面,从各个视角看着画面中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