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东汉末年 (第3/3页)
直暗恋着蔡昭姬,只是因为某些原因,曹操有些自惭形秽,不敢表白。
【蔡琰,无疑是乱世之中,悲惨女性的一个缩影。才华横溢的她,更是乱世之中盛放的一朵忧郁的蓝色蔷薇。
她的一生,浸透了汉末乱世人命如草芥的时运;她受尽命运的捉弄,经历了别人几辈子都不一定会经历的不幸。
然,即使战乱的生活将她的尊严和骄傲碾得粉碎,但蔡琰也从未真正屈服过。
在那个只属于男人和皇族女性的汉末时代,她却留下了民间女子蔡昭姬那独一无二的倩影!】
【蔡琰,字昭姬,东汉陈留人,自幼便有“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的美誉。
每一个神童背后都离不开父母的熏陶,而蔡昭姬的父亲蔡邕,就是一个集文学、音乐、书法之长于一身大儒,在当时有着“旷世逸才”的顶级美称。
作为蔡邕的大女儿,蔡昭姬自小受到家学熏陶和书香浸染,也正因如此才显露出过人的天赋和才能。】
【蔡家称得上官宦之后,名门望族。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
身在这样的家庭里,蔡文姬自小便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
据说,蔡琰九岁时,父亲蔡邕夜间弹琴,突然断了一根弦。
蔡琰说:“是第二根弦断了。”
蔡邕甚为惊奇说:误以为女儿偶然说中而已。于是便又故意弄断一根,蔡琰立刻指出是第四根。
“蔡文姬辨琴”的这段故事曾在《三字经》中也有出现。
在当时她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大才女了,在书法、文学、音乐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蔡琰从小便以班昭为偶像,留心典籍、博览经史。并有志与父亲一起续修汉书,青史留名。
只可惜,蔡文姬生活在动荡不安的东汉末年,这样一位才女,更是命运多舛,一生坎坷。】
“东汉末年????”
只一句话,洛阳城顷刻间便剧烈震荡起来!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