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黑斯廷斯:不世出的音乐天才 (第2/3页)
点头,而在于如何绕过法国沿袭自拿破仑时代的特许剧院制度。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法国的所有剧院必须经由法国政府批准开设,即便变更经营人也需要向政府进行备案。外国资本不能直接以法人形式拥有法国的公共演出场所,特别是冠以国名、地区名或者历史名的剧院。
正因如此,根据那份所谓的合作协议,历史剧院的所有权理所应当的依旧属于法国公民大仲马,但剧院的管理权、剧目运营权与财务调度权,则在一份由英国律师事务所代为起草的《剧院资产信托契约》中,悄然转交给了一家设立于比利时的文化合伙机构。
这家名为“欧陆文化艺术发展信托”的合伙机构,其登记人和法定代表是比利时知名雕塑家纪尧姆·吉夫斯先生,而其主要担保人,则是英格兰电磁电报公司设在布鲁塞尔的业务代表处。
至于为什么法定代表会是纪尧姆·吉夫斯先生?
我想,多半是由于亚瑟·黑斯廷斯爵士非常欣赏这位先生的雕塑艺术。
并且,亚瑟还非常认可他的夫人,爱尔兰裔比利时画家范妮·吉夫斯的精湛画技。
当然了,作为一名严谨的金融投资者,我们也不能排除一些边缘性的因素。
譬如范妮·吉夫斯夫人的某位好闺蜜恰好就是法国公主兼比利时王后。
不过这些隐情往往只有最资深的投资者才能知晓,譬如帝国出版公司的两位大股东罗斯柴尔德银行和巴林银行。
相较于帝国出版与巴黎历史剧场的合作案,大多数人还是把注意力放在了他们对于圣詹姆士剧院的并购案上。
诚然,圣詹姆士剧院位置上佳,这座剧院位于白厅与蓓尔美尔街之间,圣詹姆士宫的斜对面,距离王室近在咫尺,甚至早在1835年圣詹姆士剧院始建时,便有议员在私下称它是“离议会最近的非正式舞台”。
但不知道为什么,这座剧院始终没能像创始人约翰·布拉汉姆预料的那样火起来。
剧院砸了大价钱的几部新戏票房接连遭遇重大失败。
而在最近几年里,这座剧院能挣钱只有两部剧,并且全部出自查尔斯·狄更斯之手。一部是滑稽剧《怪绅士》,另一部则是《雾都孤儿》。
而为了一扫颓势,今年初的时候,布拉汉姆不惜砸下重金邀请法国最知名的剧团前来访问演出,指望着凭借这次演出作最后一搏。
不出预料的是,他的这次豪赌又输了。
布拉汉姆不止没能咸鱼翻身,反而因此背上巨债,陷入了财务困境。为了还债,他只得将圣詹姆士剧院挂牌出售。
虽然圣詹姆士剧院业绩不佳,但它的地段毕竟摆在这儿。
因此,剧院挂牌寻求转手的消息刚一放出,便接到了无数收购意向书。
而在一众竞标者的当中,看起来最有希望的莫过于在伦敦有着“德鲁里巷和科文特花园大独裁者”之称的超级剧院经理人阿尔弗雷德·邦恩了。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帝国出版公司入局之后,向来待人态度强硬的邦恩居然屈服了。
他不止同意“屈尊”与帝国出版公司合资收购圣詹姆士剧院,并且还打算辞去德鲁里巷剧院和科文特花园剧院的经理职务,转而全心全意的运营圣詹姆士剧院。
据说,邦恩是在与帝国出版公司董事会主席亚瑟·黑斯廷斯爵士会面后,才正式做出这一决定的。
但具体他们俩之间谈了什么,这或许会是今年伦敦剧院行业最大的未解之谜。
这一天傍晚,泰晤士河南岸的暮色尚未完全降临,但易主的圣詹姆士剧院内却早已灯火通明。
舞台上,管风琴师正在熟悉新上手的琴键,小提琴手反复练习着主旋律的章节,而后台的木匠则正拖着尚未刷完背景的木框布景,在锯屑中咒骂着他那个不知所踪的钉锤。
台下的灯光还没调暗,但整个剧院已经笼罩在一种大变动前夜的紧张气氛中。
正在舞台中央大声喊着“铜管!铜管给我再靠左半步!”的那位绅士,正是刚刚卸下德鲁里巷与科文特花园剧院双重职务,此刻完全投入圣詹姆士剧院新战场的阿尔弗雷德·邦恩先生。
《阿尔弗雷德·邦恩石版画像》英国石版画家理查德·莱恩作于1837年
这位29岁便开始担任剧院经理的天才经理人,曾经被演员讽刺为“能把演员当排字工人训的疯子”,但或许也正因为这位剧场暴君的铁腕作风和偏执性格,邦恩运营下的每一座剧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现如今,伦敦市面上超过一半的知名演员,几乎都是由邦恩捧红的。
在这位暴君眼前做事,难免会让人战战兢兢。
然而,就在邦恩正准备骂下一个音准不稳的号手时,门厅那边却忽然传来一阵靴子落地的响动。
穿过正在装修、灰尘弥漫的走廊,亚瑟摘下手套,微笑地站在过道尽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