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女王争夺战 (第2/3页)
”
“天主教徒?”
“是的。”利奥波德语气平和,仿佛只是陈述一个无伤大雅的事实:“据我所知,他是几年前才改宗国教的。而且他在年轻的时候,似乎与某些大陆人士往来甚密,巴黎、汉诺威、还有……我想,是俄国吧?这样丰富的人生经历,多少会让一个人思考信仰与秩序的关系。”
说到这里,利奥波德顿了一下:“不过,在英国,我还是建议你尽可能的维护国教的领导地位,只要你不向他们承诺任何具体事项,在宗教话题上无论怎么赞美国教都不为过。”
维多利亚对于舅舅的这个建议听起来有些抗拒:“赞美国教?这听起来有点像是托利们的立场。”
“赞美国教是托利们的立场,不向国教承诺具体事项则是辉格们的立场。”
利奥波德继续教导着外甥女:“德丽娜,你要明白,对于辉格党而言,除了你和苏塞克斯公爵以外的任何王室成员成为这个国家的统治者,都会对他们造成毁灭性打击。而你的那位王室叔叔坎伯兰公爵,他这个月在汉诺威干的事情,已经足以把辉格们吓破胆,并让他们狂热拥护你的统治了。如果你还记得的话,我之前就告诉过你,你的职责是尽可能长久地让各方都感到满意。正因如此,在现在的很多问题上,你应该竭力争取那些温和保守派的支持,国教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知道你厌恶宗教迫害,这没错。但是切记不要错过任何机会来展现你对国教会的拥护。只要不损害他人的期望或前途,你就应当坚持这样做。”
维多利亚思索着舅舅的建议,最终还是把这一条记在了小本子上:“除此之外,您还有其他建议吗?”
“暂时我能想到的只有这些。”利奥波德笑着开口道:“不过在你决定任何重要事项前,如果有举棋不定的地方,我都非常乐意你征求我的意见。这样做还有个好处,那就是能为你争取时间。在政治事务中,大多数措施往往在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回旋余地。而如果你一旦决定,那么想要撤回或终止某项措施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并且几乎总是会损害你的权威。”
维多利亚闻言追问道:“您在比利时的时候也是这么做的吗?”
“当然。”利奥波德点头道:“但凡遇到重要事项,除非是荷兰人入侵之类的紧急事务,否则我都不会在呈报当天仓促决断。我给自己定下的规矩是:绝不强迫自己立即表态。因为历史证明,草率决策往往不是明智之举。哪怕我倾向于批准,也总是会稍作沉淀再进行批复。而对你这样的新君主而言,最好的处理方式是让每位大臣带着文件箱觐见,让他们根据文书当面讲解。随后,你可以保留这些文件自行斟酌或者咨询他人,等到下次会见大臣的时候,当面交还,或者遣人送返。”
维多利亚低下头,将舅舅的最后一句话郑重地记在了笔记本上。
片刻之后,她轻轻合上小本子:“我真心感谢您的教诲,世上再没有谁能像您这样理解我所面对的局面。我真希望议会的那些人,也能像您一样相信我是在学习,而不是在被控制。”
利奥波德微微扬眉,这位比利时国王与亚瑟爵士一样,同样是英国报纸的忠实读者,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在维多利亚登基后,舰队街报纸版面四处充斥着的、对他本人的攻击。
像是《泰晤士报》《纪事晨报》这样的主流报纸多少还有所收敛,只会起些含沙射影的标题,譬如《我们的年轻女王与她来自欧洲大陆的顾问》、《白金汉宫是否存在外国势力》等等。
而那些以噱头博出位的小报则压根懒得遮掩。
像是什么《布鲁塞尔起草,维多利亚签名》、《舅舅股份有限公司,专业进口比利时影响力》、《难道不列颠要由布鲁塞尔来治理?》。
总而言之,这帮记者的话说的是一个比一个难听。
如果不是担心被英国报纸恶意解读,利奥波德恐怕一早就启程访英,而不是收到外甥女的正式邀请后,才姗姗来迟。
当然了,在英格兰电磁电报公司拿下比利时电报建设订单后,至少帝国出版旗下的所有杂志都停止了对于比利时的攻击,甚至这几天《经济学人》还用了好几个版面对比利时政府高瞻远瞩投资电报工业的行动大唱赞歌,
但《经济学人》毕竟不能代表舰队街的全部,就算加上帝国出版旗下的其他杂志和报纸,他们依然不可能完全掌控舰队街的舆论走向。
在舰队街这样鱼龙混杂的地方,帝国出版上面有人不代表其他报纸上面就没人。
就拿《英国佬》的死对头《布莱克伍德》来说,《布莱克伍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