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一十四章 奇迹之夜  大不列颠之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二百一十四章 奇迹之夜 (第1/3页)

    1837年8月30日的白金汉宫音乐会,是一个音乐史上几乎不可能复制的奇迹,以致于人们往往称它为“维多利亚的音乐加冕之夜”。

    音乐史研究者们常说,倘若把欧洲当时的音乐天才绘成一张星空图,那么那晚的白金汉宫便是银河坍塌的地点。

    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塔尔贝格、老约翰·施特劳斯、克拉拉·诺韦洛、约翰·布拉汉姆、亨利·布拉格罗夫……

    这里的每一个名字,单拎出来都足以撑起一个乐派,而他们竟然在同一晚登上同一个舞台。

    白金汉宫音乐会阵容之盛,堪比奥林匹斯众神降临。

    然而,当夜真正的巅峰,不是任何一位独奏家,而是那位被后世称为“帝国之耳”的男人——亚瑟·黑斯廷斯爵士。

    亚瑟·黑斯廷斯的《威灵顿进行曲》,在音乐史上具有双重意义。

    一方面,它是19世纪军乐传统的集大成者。从贝多芬的《威灵顿的胜利》到门德尔松的《苏格兰交响曲》,都可视作它的远亲。

    另一方面,《威灵顿进行曲》的直接影响同样是巨大的。

    翌年,老约翰·施特劳斯在维也纳出版了改编自《威灵顿进行曲》的《英伦军号圆舞曲》。

    门德尔松在信中提到:“伦敦在那一夜听懂了和声中的道德韵律。”

    李斯特则带着那份震撼回到巴黎,写下《英雄诗章》系列的初稿。

    甚至连年轻的勃拉姆斯,后来听老一辈描述此夜盛况时,也在笔记上写道:“那是钢琴、管弦与人心的三位一体”。

    倘若从十九世纪的音乐艺术有一页可被铭刻于天顶,那必定是这场开启了浪漫主义盛期的白金汉宫音乐会。

    在这场音乐会上,门德尔松象征着秩序,肖邦象征着灵魂,李斯特象征着火焰……

    而亚瑟·黑斯廷斯,他象征的是统治。

    ——《大英音乐年鉴(1901年纪念版)》哈罗德·斯宾塞

    当李斯特结束试琴,掀开天鹅绒帘幕走进白金汉宫的演出后台的时候,外面的乐团已经开始调弦。

    虽然大伙儿谁都没有开口,但所有人都感觉的出来,音乐会后台的气氛不是一般的压抑。

    在李斯特看来,这种压力主要源自于今晚到场嘉宾的崇高身份和超高规格。

    两位欧洲国家的君主,一位是英国女王,另一位则是比利时国王。

    甚至于,还有比利时国王的妻子——法国的玛丽公主。

    除此之外,所有驻伦敦的外国公使和特派代表也全都收到了邀请,不论是旧大陆上的普鲁士、奥地利、俄国、西班牙,还是新大陆上的美利坚、墨西哥、巴西与智利。

    另一方面,这种无形的压力也来自于演出现场高手云集。

    白金汉宫音乐会的指挥总监由素有伦敦第一指挥美誉的迈克尔·科斯塔出任,嘉宾指挥席位则由原伦敦爱乐协会第三乐团指挥亚瑟·黑斯廷斯摘得。

    与此同时,音乐会伴奏乐团也有两个,其中一个是成立于乔治四世时期的英国皇家乐团,另一个则是圣詹姆士剧院联合乐团。

    英国皇家乐团的实力当然无需质疑,通常来说,只有那些最杰出的乐手才能获得进入皇家乐团的荣誉。

    至于圣詹姆士剧院联合乐团,这个新乐团的成立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其中的骨干成员,基本全都是圣詹姆士剧院经理阿尔弗雷德·邦恩先生从实力雄厚的老东家科文特花园剧院与德鲁里巷剧院挨个挖来的。

    当然了,对于李斯特而言,这样的乐团倒也算不上稀奇。

    因为只要这位“钢琴之王”愿意,他同样可以请来世界顶尖的巴黎音乐协会乐团和巴黎歌剧院乐团为他伴奏。

    真正令他感受到些许压力的,还是面前的这张节目单。

    今晚的音乐会序曲,挑的是罗西尼《塞维利亚理发师》,由迈克尔·科斯塔指挥皇家乐团领衔上演。

    接下来出场的是伦敦第一女高音,19岁的克拉拉·诺韦洛小姐。

    《克拉拉·诺韦洛小姐肖像》英国画家爱德华·皮特·诺韦洛(克拉拉的哥哥)绘于1833年

    她唱的是贝里尼歌剧《梦游女》里的知名选段《Ah non credea mirarti》(啊!满园鲜花凋零)。

    紧接着是曾经统治伦敦男高音演唱界长达二十年的约翰·布拉汉姆先生,没错,就是那位把圣詹姆士剧院卖给帝国出版和邦恩先生的布拉汉姆先生。

    倘若当初他1831年的时候没有不明智地与人合资四万镑,买下摄政公园的大竞技场,又于1835年耗资三万镑建造圣詹姆士剧院。那么这位纵横英伦四十余年的知名男高音,本可以拿着大把的钞票安享晚年。但现如今,布拉汉姆先生为了还债,只能重返舞台,拼了命的四处演出。

    亨利·布拉格罗夫先生出现在演出名单里倒是并不令人感到意外,毕竟他长期担任着皇家乐团独奏小提琴家的职务,并且从威廉四世时期开始便备受阿德莱德王后的青睐。也正是由于阿德莱德王后的资助和推荐,布拉格罗夫几年前才有幸前往黑森-卡塞尔,拜在德意志名家路易·施波尔门下潜心深造,并得到了在汉诺威广场音乐厅举办“四重奏音乐会”的殊荣。

    在眼下这个阿德莱德王后不幸丧偶的时期,布拉格罗夫登台演出,向台下的阿德莱德王后表达安慰,无论如何都是理所应当的。

    布拉格罗夫先生的《D大调幻想曲》结束后,出场的是近来在维也纳声名鹊起的约翰·施特劳斯先生。

    他的华尔兹组曲《向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致敬》一看就知道是专程献礼的。

    只不过以上这些伦敦音乐界的名角,虽然都颇具实力,但毕竟与李斯特不属于同一赛道。

    因此,他更关注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